董桐身為董府的護衛統領,實力自是毋庸置疑的,又是董承恩的心腹,董承恩最信任的就是他了。
董桐五大三粗,點了點頭,也不多說什么,轉身就走。
書房內,董承恩在心中盤算著下一步的計劃。
看趙潛的樣子,應該是真的。
所以,李維忠叛國的證據,真實性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有了這份證據,他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李維忠拉下馬,將把東西長安,直達天聽?
然后陛下一怒之下,把李維忠抓起來?
這是最好的辦法。
但,也是有局限性的。
這一去長安,書信往來,即便是以最快的速度趕路,也需要數日時間。
朝廷那邊再拖一拖,等到陛下旨意下來,朝廷再派人來涼州,恐怕要大半個月,甚至更久。
他雖然并不擔心時間的問題,只是李維忠坐鎮涼州,統帥三十萬邊軍。
他在朝堂上也有自已的靠山。
這樣的話,陛下會不會直接把李維忠抓起來?
恐怕未必。
李維忠手握重兵,掌控涼州幾十萬兵馬。
就算知道了,朝廷也不會輕易的拿他怎么樣。
最起碼,也要讓一定的準備。
更何況,李維忠在朝中也有眼線。
這些證據送去長安,也是路途遙遠。
如果證據還沒送到,就被李維忠的人捷足先登,那他不就暴露了。
而且,如果陛下雖然憤怒,但為了安撫住李維忠,暫時沒有什么動作。
這也是一個未知數。
還有,以自已的名義,將這些證據送到長安,合理么?
這兩個邊軍將領之間,并不和睦。
他這個副將,到底是從哪里收集到的證據?
所以,如果將證據送到長安,對他而,利益并不是最大的。
他打算兩邊都要行動起來。
首先,證據必須送到長安,由皇帝來裁決。
說到底,董承恩也只是涼州副將。
他并沒有想過,涼州的數十萬邊軍能夠和大唐相抗衡,他也從來沒有想過要背叛大唐。
他想要涼州的大將軍之位,不過是為了爭權奪利罷了。
手握三十萬邊軍,董氏一族便能在隴右和李氏分庭抗禮,甚至在自已手中,董氏都有可能成為隴右第一大族。
不過,在那之前,他必須先拿下李維忠,才能真正控制住邊軍。
這個時侯。
就算朝廷不愿意將涼州的邊軍交到他的手里,也無可奈何。
大義和實權,他必須要兼顧,而且要穩扎穩打。
原本他還在猶豫,就算有李維忠的罪證在手,又該如何掌控邊軍呢?
這下好了。
趙潛居然連邊軍的虎符都偷走了。
到時侯,虎符就在他的手中。
數十萬邊軍,便是由他所統御。
大局已定!
大將軍府。
一張沙盤擺在書房中間。
李維忠對著沙盤不斷指指點點,為李想分析著敵人的情況。
敵人,赫然就是董承恩的人。
該怎么除掉董承恩,李想和李維忠商量了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