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名單,看著李想問道。
“這些人,都是在六部工作了很多年的官員,一直沒有得到提拔,只能擔任最低級的職務。”
李想說道:“不過,他們雖然地位不高,但能力卻很強,我想把他們調到定襄,或許能讓他們大展身手。”
李世民忍不住罵了一句:“吏部那群王八蛋,這么多人才,怎么就沒人提拔他們呢?”
李世民罵了一句,然后道:“好了,這些人就交給你了。”
“到了你的手里,也算是沒有埋沒他們。”
“這第三件事,就是向定襄請求一份政令。”
李想想了想,道:“現在的稅收制度,非常復雜,尤其是從邊關到長安,都有軍營、哨崗、城池等,商賈經過之地,都要繳納賦稅,但賦稅并不固定,完全由地方官員決定,這對商品的流通,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甚至朝廷都收不到這些錢。”
“兒臣以為,可賜定襄一道免稅之令,即只需在定襄納稅,便可免于唐境之稅。”
“當然,這賦稅雖然很高,但商人們常年在北地,也都知道,這雖然需要花上一大筆錢,但以后無論走到哪里,都不需要交稅,絕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這樣一來,朝廷不僅可以將賦稅收入囊中,而且還可以激勵商人,將貨物運到大唐各地。”
李世民沉思片刻,猶豫道:“這是大唐從未有過的事情,更何況,如果你的免稅證被人盜用,那會不會擾亂稅收?還有,地方上的官員,如果不承認這個,怎么辦?”
李想說道:“我既然想到了這一點,就一定會想出一個解決辦法,讓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朝廷的旨意,任何人都不能違背,否則,就是與朝廷作對。”
稅法改革,歷來影響深遠。
每一個朝代,賦稅制度的改革,都是一次重大的改革,涉及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很多人都會反對。
這也是為什么李世民會如此謹慎的原因。
見老爹沉默不語,李想并不著急,因為他知道,以老爹的智慧,肯定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系。
這是他這幾天寫稅法時得到的靈感。
大唐的賦稅種類很多,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均田令和租庸調,這兩項都是農業稅。
古代很少有商稅,因為士農工商,商人在最底層。
古人認為,商人投機倒把,不從事生產,在糧食匱乏的年代,會影響政治的穩定。
所以,不收商人的稅,一是因為商人的身份太低,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資格。
另一個原因,則是古代商業不發達。
不過到了宋代,商貿發展到了鼎峰,但依舊是以農業稅為主要收入來源。
李想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商業稅比農業稅要少得多,不會有太大的阻力。
在這個時代,土地才是第一要務,商人再厲害,也敵不過官府。
所謂破家縣令,滅門知府。
即便是家財萬貫,在府尹大人面前,也是不值一提。
“以農為本”的小農經濟,貫徹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這道政令,可不是那么好下達的,一個不小心,就會引發動亂。”
李世民想了想。
“不過,朕既然答應了你,就不會食。”
“現在,穩定是最重要的。”
“大唐雖然剛剛大獲全勝,但是這些年的積累已經消耗殆盡,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養精蓄銳,不能再出任何的差錯,你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