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全家人的一致決定下,把朱氏大伯的那三畝養老田給掛了。
至于三房陸氏的娘家倒是有田地,只是她家即有舉人又有秀才,壓根就用不完,便不用給了。
這么一算,總共還剩下九十六畝的名額。后來大家一合計,干脆把這名額給族里。
西津渡的一脈相承的蔣氏族人總共四十七戶,干脆一家給掛兩畝,還剩下兩畝便給了村里最困難的楊婆婆家。
因此,蔣氏族長在族里宣布這個好消息的時候,蔣氏族人快歡喜瘋了。
都說蔣文淵家是講良心的,自家發達了,也沒忘了提攜族人。
大夏朝的田稅是三十稅一,與其他的朝代相比稅收算是很低了。但這時代糧食產量不高,農民們一年忙到頭再交了稅也落不下幾個糧食。
兩畝田每年至少能省下二三十斤的稻谷。
換成糙米雜糧省著點能吃一個月。落在荒年,可是能救命的,能不高興嗎。
楊婆婆并非蔣氏族人。她年輕時跟著父母逃難到此,后來嫁給了村里的楊獵戶。
楊獵戶早年間進山打獵,遭了老虎,只留下孤兒寡母。
楊婆婆好不容易養大了兒子娶了媳婦,兒媳婦生第二個孩子時難產去了。不到半年,兒子服徭役的時候也出了意外沒了。
只剩下楊婆婆帶著六歲的孫子和三歲的小孫女,日子過得跟黃蓮水似的。
若不是村里人時常幫襯著,日子早過不下去了。
楊婆婆怎么也沒想到,蔣舉人把她家的僅兩畝田給掛上了,簡直喜極而泣。
這一年可就多了好些糧食,她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們會餓死了。蔣家真是大好人啊!
楊家家徒四壁,實在沒什么能拿出手的東西。
想了想,便領了兩個孩子走到蔣家院子里,給蔣老頭和老胡氏恭恭敬敬結結實實的磕了幾個頭。
此舉可給蔣家人嚇得夠嗆,忙給祖孫幾個給扶了起來。
楊婆婆對蔣家人那是千成萬謝,勸了好一會方才抹著淚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