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久安的“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如火如荼展開。
但說到影響力,這個僅僅在一市之內展開的專項斗爭,遠遠不能和“向鳳嬌案”相提并論。
這個案件在《靜江日報》公開報道之后,立即就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輪討論的熱潮,也有不少地方媒體進行了轉載。
不過有一個現象比較特別,那就是轉載這篇文章的,大多是地方媒體,其他省報很少跟進,至于說全國性的大報,就更加是按兵不動。
畢竟這是一件大事。
正當防衛在司法實踐中難以認定,早己成為法律界的共識。
尤其像這種致人死亡的案件,以往大多數都是定性為“防衛過當”,也有不少是被定性為“故意傷害”,最極端的案例,則是被定性為“故意殺人”。
換一個說法就是,羅平縣公安局做出來的這個“定性”,是具有爭議的。
不見得每一個法律工作者都認可羅平縣公安局的定性。
這個時候,其他的省報和全國性大報跟進的話,會有一定的“風險”。
果不其然,僅僅兩天之后,不同的聲音就出現了。
這是一家北方的地方報紙,一名法律工作者發表署名文章,質疑羅平縣公安局對“向鳳嬌案”的定性問題。
緊接著,又有一家東南的地方報紙,同樣刊登了法律工作者發表的署名文章,也是同樣的質疑。
這種事情,怕的就是沒有先例。
一旦出現先例,馬上就會有人跟風。
接下來,更多的文章出現,也不全都是質疑的,也有部分文章是贊同羅平縣公安局對“向鳳嬌案”的定性。
漸漸的,竟然有了要“大論戰”的苗頭。
“你看,這是《某某日報》……這是《某某晚報》……這是《某某法制周刊》……這些全都是質疑的!”
廖亞軍邊說邊將報紙雜志在張青春面前鋪開,一一指給張青春看。
張青春拿過報紙,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