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周朝的時候有個官吏名叫叔服,最先用這些道理給人看相,成為官府的“星相家”。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姑布子卿的,戰國時期梁國有個叫唐舉的,都是比較有名的“相士”和“星相家”。由于他們對統治階級有好處,收到歷代當權者的支持和重視,因此,后來民間也出現了大批專業的“相士”和“星相家”。到了漢代以后,有人把面相有關這方面的技術、經驗編著成書,如《麻衣相法》,《柳莊相法》等等,相術因此流行越來越廣泛。
不過唐林對于最大行其道的《麻衣相法》什么倒不是那么感興趣,相反他研究面相和相術其實是跟當時他癡迷研究中醫治病有關。中醫治病最簡單的就是望聞問切,其中的望絕對是可以通過面相看出很多不同病變的。甚至有專門的研究者斷定疾病隱患全寫在臉上16種面相暗藏身體健康危機!
俗話說:“健不健,看容面”。人的面容,不但是七情表演的“舞臺”,也是反映體內諸病的“窗口”。故察顏觀色不失為早期發現疾病的一種重要而簡便的方法。
例如急性病面容表現為潮紅,呼吸急促,鼻翼扇動,表情痛苦,煩躁不安等。中醫認為常見于大葉性肺炎、瘧疾等。慢性病面容則表現為面容憔悴,面色灰暗或蒼白,目光暗淡,神疲力乏等。中醫認為屬正氣衰弱之虛癥;西醫認為多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惡性腫瘤、慢性肝炎、肝硬化、結核病等。
貧血面容表現為面色蒼白,唇舌色淡,神疲乏力,心慌氣短等。中醫認為屬氣血不足之虛癥;西醫認為多見于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面容:表現為眼球凸出,眼裂開大,雙目圓瞪,目光驚恐,面黃肌瘦,興奮不安,煩躁易怒等。中醫認為是肝氣郁結,日久化火,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西醫則看作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典型面容。甲狀腺功能減退面容也被稱粘液性水腫面容,表現為面色蒼白或枯黃,目光呆滯,顏面浮腫,唇厚舌大,眼瞼變厚,皮膚干躁無彈性,皺紋雖少但深,頭發稀疏干枯,眉毛脫落最為明顯。中醫認為屬脾氣虛與腎陽虛證;西醫認為多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去睪癥和垂體功能減退癥也可見此類面容……
等等最具備病變特點的就有十六種之多,而唐林并不是自己一個人躲在圖書管理研究而是他開始在軍校和部隊給同學和戰友看病。當然他故意使用中醫與相術結合的方法先,然后再去實際檢查論證,沒想到準確率居然高達百分之九十一,也就是他但從面相上判斷別人的病變就能夠十有的把握。
------------
章節序號: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