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師撂下手中筆:“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發動河陰之變的朱天寶麾下有個將軍叫侯萬景,朱天寶死后,高氏奪權,候萬景投降了蕭氏高祖,也就是那個先后四次出家的蕭氏皇帝。后來這位蕭家皇帝因為利益放棄了侯萬景,于是侯萬景再次叛亂,兵臨金陵府城下。”
姚司立刻接口道:“據說各路勤王大軍攻打叛軍首戰失利后,各路勤王大軍均駐足不前。其中,宗室諸王擁兵數十萬,卻紋絲不動,各路勤王大軍各懷鬼胎,致使侯萬景最終破城而入,并殺死蕭氏高祖。其實宗室諸王就是故意等著候萬景殺死老皇帝,他們好逐鹿天下,還不必背負不忠不孝的罵名。”
地師道:“你不覺得這與我們今日的情況很像嗎?”
姚司恍然大悟道:“族長的意思是,我們扮演了候萬景的角色,七代大掌教扮演了蕭氏高祖皇帝的角色,正一道、太平道就是各路勤王大軍,他們是故意不動的。”
地師笑了笑:“齊玄素想要聯合天師和國師對付我,肯定會把消息泄露出去。在這種情況下,若說天師和國師至今還是毫不知情,那也太小看他們了,就算他們不知全貌,也能猜出一二,他們只是故作不知罷了,我們也瞞不了多久。”
姚司道:“可如此一來,我們豈不是授人以柄?天師和國師就可以打出為七代大掌教報仇的旗號來攻擊我們。”
地師道:“七代大掌教沒有死,只是飛升而已,這是一個事實,無論怎么溯源,怎么驗證,這都是真的。”
姚司道:“就算如此,總歸是個由頭,對我們很不利。”
地師道:“那就是第二個歷史典故,智伯瑤的故事。
“智伯瑤是春秋大國的卿大夫,智氏家族領主。擔任正卿后,帶領大軍南征北戰,多立功勛,為了恢復霸業,主動采取削藩,率先將智氏一個萬戶城邑獻給國君,韓、魏兩家也先后獻出一個萬戶城邑,而趙氏卻拒絕。于是智伯率韓魏兩卿,圍攻趙氏于晉陽,但因韓魏臨陣反水,慘敗于晉陽,智氏家族也遭到韓趙魏的屠殺,兩百余族人死于非命。
“這里面的道理很簡單,若趙氏亡,韓、魏亦不保。必然是弱小的三家聯合起來,共同抵御最強大的智家,這樣才能形成平衡,而不是跟隨最強大的智家逐個擊破其他弱小家族,最后只剩下自己的時候,又如何抵抗滅亡的命運呢?”
姚司雙手一拍:“七代大掌教在位的時候,我們全真道也許是最強大的,可如今大掌教不在了,全真道元氣大傷,那么太平道才是最強大的。如今太平道扮演了智家的角色,其他人則是另外三家的角色。如果正一道聯合太平道先擊敗全真道,那么全真道敗亡之后,只剩下正一道和太平道,正一道孤掌難鳴,必然不是太平道的對手,也不得不亡。所以正一道需要全真道來制衡太平道,也必然不會真心與太平道聯手。”
地師道:“正是如此。所以我料定天師從齊玄素那里得知消息之后,故意支走了蘇元儀,國師也默契配合,給我們制造機會。等到我們得手之后,太平道占據道德高地,剛愎自用的國師自然會認為這是他一統道門的絕佳時機,必然以道德大義綁架正一道,共同討伐我們全真道,待到全真道敗亡,再轉過頭來解決正一道。”
姚司接口道:“正一道只要表面上假意答應太平道的聯手,先打殘我們全真道,然后在關鍵時刻,如故事里的韓魏兩家一般,臨陣反水,背刺太平道。
“如此一來,太平道和全真道都元氣大傷,反而讓實力最弱的正一道成了最大的贏家。天師僅僅是支走一個蘇元儀,然后就是順勢而為,臟活累活還有后世罵名都是我們全真道和太平道的,正一道卻奪得道門大權和撥亂反正的好名聲,如此以弱勝強的手段,天師真是好算計,不得不讓人佩服了。”
地師淡淡道:“所以我說,當初若是讓天師做了六代大掌教,那才是真棘手。”
姚司夸贊道:“不過天師算計再強,族長早已洞若觀火,將天師和國師的謀劃了然于心,何愁大事不成?我姚家必興。”
地師問道:“你現在還覺得蘇元儀會返回玉京嗎?”
姚司奉承道:“肯定不會了。如此說來,今天是兩件好事才對。”
“第二件事呢?”地師隨意問道。
姚司道:“齊玄素已經秘密離開東婆娑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