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地師親自出面,那就沒有齊玄素說話的份了。
不管齊玄素和地師之間有什么問題,現在都要一致對外。
過了許久,皇帝忽然說道:“久聞姚道友神通,不知可否賜教一二?”
聞聽此,不管地師是不是同意,反正齊玄素舉雙手同意。
要分清誰是朋友,誰是敵人。
現在看來,天師肯定是朋友。至于其他三位,難說。
齊玄素已經在鳳麟洲見過國師出手,現在能見識下地師和大玄皇帝的手段也挺好。
嚴格來說,大玄皇帝應該屬于七代弟子,比三師低了一輩,不過境界修為并不遜色,可以說久視皇帝才是無可置疑的七代弟子第一人,志大才高,若是沒有此等修為,他也不敢伸手干涉道門內部事務。
如果類比一下,東華真人、慈航真人、清微真人是道門三秀,那么大玄皇帝就是齊玄素的定位,一騎絕塵,遙遙領先。
只可惜大玄皇帝身份特殊,天生是第二道士,無法做第一道士。如果他能競選道門大掌教,大概就是兩個結果,要么被內外反對勢力聯手按死,要么成為第二位五代大掌教。
僅以修為而論,五代弟子中五代大掌教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六代弟子爭議較多,沒有公認的說法,多數人認可六代大掌教的修為,也有人認為是三師之一,或者并列第一,總之沒有斷崖式的領先。七代弟子中,大玄皇帝是第一人,沒什么疑問。八代弟子中,到目前為止,齊玄素是第一人。不過稍微有些爭議,有人認為在不考慮戰績、品級、職務等因素的情況下,李長歌不遜于齊玄素。當然,至多也就是不遜于齊玄素,還沒人說李長歌能夠穩壓齊玄素。
現在大玄皇帝邀戰地師。
四舍五入,那就是六代弟子第一人對戰七代弟子第一人。
一劫仙人是個巨大的瓶頸,只要不能成為一劫仙人,三師的境界就是極致了。
三師在多年前就抵達了這個境界,只是道門的資源也就到此為止了,一劫仙人還是道門無法觸及的領域,只能看個人,很難借外力。三師因為懼怕其中的巨大風險,又沒有足夠的利益驅動,不敢渡劫,所以一直止步不前,蹉跎時光,終是被后來人追上。
若是沒有百年期限,再拖下去,齊玄素也能追上。
當然了,除了大玄皇帝自身足夠優秀之外,也與朝廷的資源有關,這么多資源傾注在一個人的身上,神力、丹藥、造物、龍氣,隨意取用,換成其他人便沒有這樣的待遇,自然也難有這樣的修為。
本質上是互相成就,缺一不可。這也是家族制度的壞處,女婿可以選,徒弟可以選,唯獨兒子是沒法選的,朝廷的資源一直擺在這里,從來不缺,可前幾代皇帝都不爭氣,成就仙人都難,只能等到久視皇帝才算揚眉吐氣。
真正能讓人脫胎換骨,甚至可以說逆天改命的,只有“長生石之心”。就連“長生石”都不行。玄圣、薩滿教巫王、巫咸、陳書華等人不用“長生石”,也是天賦絕倫,長生有望。所以兩者不可一概而論。
地師沒有拒絕,只是問道:“是切磋,還是決勝負?”
大玄皇帝道:“切磋。”
齊玄素起初有些不明白,后來明白了。
切磋就是單純比拼修為和神通,不用仙物,不傷和氣。決勝負則不限制手段,可以使用仙物,畢竟有些仙物是真會傷人的,傷了人也傷了和氣。
齊玄素不由在想:地師最為神秘,大玄皇帝畢竟低了一輩,并非同時代的人物,也不敢說盡知地師深淺,大玄皇帝是想借著這個機會試一試地師的斤兩,為日后兩大陣營對抗做準備?
畢竟張李之爭是老話題了,很可能是天師對國師,那么就是大玄皇帝對地師了。
地師不再多,高坐蓮臺,拔高升空。
皇帝還是站立不動,不過云海中出現了無數金光,向上升騰。
轉眼之間,已經是金光如海。
在金光的上方則是黑氣漫天,無窮黑氣憑空生出,在云海之上又形成了一方黑色云海。
地師輕輕拍打膝蓋,自黑氣之中先是出現一截劍尖,逐漸顯露全貌,一把黑劍緩緩出現。
第一把黑劍現世之后,第二把劍又緊隨其后,然后第三把,第四把,第五把,依次降下,總共十三劍。
地師甚至沒有動用“陰陽仙衣”,只是一揮手,十三劍便自行結成一方劍陣,當空落下。
在黑劍下落的過程中,甚至還拖曳出長長的尾痕,經久不散。
大玄皇帝只是伸出一只手,任由劍陣落在掌心,卻不能傷其分毫,金光漫涌,給這些黑劍染上了一層金邊,黑劍運轉隨之變得凝滯起來,不復先前的變化如意,飛得越來越慢,劍身微微顫抖,嘶鳴作響。
然后皇帝五指緩緩合攏,要將十三劍悉數抓在手中。
地師捏了個法指。
十三劍化作十三朵黑蓮,似冰塊落入了水中,很快與金光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又反過來給金光染上了一層黑邊,不復輝煌光耀。
就好像劇毒入體,蔓延迅速,轉眼間已經讓整只巨掌漆黑如墨,開始不聽使喚。
“好!”大玄皇帝忍不住贊了一聲。
齊玄素也能看出來,地師已然不拘泥于形式,各種功法融會貫通,還能重新排列組合,而不是一板一眼按照老套路來。
什么是一板一眼?齊玄素用大巫神通就是一板一眼,他不理解這里面的根本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按照前人的既定套路來。
這是外丹派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