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并未過多計較,而是自顧自的說道:
“四國島也好,東瀛也罷,對四位叔叔來說,都算不上什么大事。”
“打仗是一方面,如何將利益最大化才是重中之重。”
“古往今來,有多少戰爭雖說是勉強拿下,但帶來的收益并不多,有時候甚至是負收益。”
“如今,大明拿下東瀛自然是輕而易舉,但這并不能將大明的利益最大化。”
“如此操之過急,只怕到時候東瀛整個內部的矛盾都會徹底爆發,不少東瀛百姓肯定會揭竿起義。”
“四皇叔叔在東瀛的作風我可是多有了解,對東瀛百姓怎么樣,相信你們自己也心中有數。”
四位藩王聽到這有些慚愧的低下了頭。
“我之所以讓二叔歸還打來的城池,就是為了能讓東瀛穩定下來。”
“如果東瀛王室沒了,只憑大明肯定無法徹底掌控這些東瀛百姓,到時候肯定會有不少人造反。”
“到時候,可不是殺一兩個就能解決問題的事了。”
“就算依靠屠殺暫時穩住了東瀛,但那時的東瀛肯定千瘡百孔。”
“到時候,東瀛對我們大明再也沒了利用價值。”
“此次我前來東瀛,就是想要壓制住東瀛王室動員全國兵馬的可能。”
“東瀛雖小,但也有四百多萬人口,而大明在東瀛駐軍數只不過二十萬眾。”
“當初蒙古人入主中原便是如此。”
“諸位叔叔,我想要的,絕不是短暫的利益,而是長久的利益。”
“東瀛穩定,對我們日后來說都是好事,諸位的產業也能發展完全。”
朱雄英深知,在這個時代人口是絕對的財富,礦藏的開采離不開東瀛奴隸。
遠道而來的漢人,自然不甘愿做這種事。
要知道,東瀛的許多礦場安全措施都不到位,發生礦塌的概率非常高,有時候一次就死幾百個人。
如此高的風險,漢人自然更不愿意做了。
東瀛奴隸便是其中的主力軍。
只有穩定的東瀛才會給大明帶來更多的利益,現在拿下東瀛還不是時候。
教化東瀛,一朝一夕定是不行,怎么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好在朱雄英等得起,別說十年,就算是三十年朱雄英也等得起。
年輕就是資本,這句話一點不假。
三十年能換來整個東瀛,那也是大賺特賺。
聽到這,朱樉心里終于是松了口氣,還好太孫殿下沒有追究此事。
此時的眾人也全都明白了太孫殿下的意思。
說的如此有理有據,幾位藩王也不好反駁,只能按照朱雄英的意見行事。
與此同時,東瀛王室和幕府將軍那邊都得知了朱雄英已經抵達東瀛。
大明皇太孫親自前來同東瀛談判,這也算是給足了他們面子。
后小松天皇更是當場表示,要親自前往行宮迎接。
雖說現在東瀛的主要大全掌握在足利義滿手里,但名義上的統治人還是后小松天皇。
公共場合,一般都是由其出面。
天皇出發前,足利義滿特地設宴送別。
“大明皇太孫說了,要把高產作物送給我們東瀛。”
“他們此舉定是為了圖謀整個九州島,想把九州島名正順的化為大明的藩地。”
“但東瀛現在完全沒有能力和大明競爭,即便是出兵討伐最后也只會換來大敗。”
“現在還是要以穩妥為主,等到東瀛實力足夠時,在徐徐圖之。”
“到時候,還請天皇以大局為重。”
足利義滿跪地道。
后小松天皇也不是傻子,對于這番論自然是能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