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萬明軍并不怕這九十萬東瀛軍,但這樣打實在太消耗時間了。
隨著戰爭的進一步擴展,投入到其中的錢只會越來越多。
并且打完之后,東瀛的人口會大大減少,到時候整個國家估計都不剩多少生產力了。
這樣一來,大明即使吞并了東瀛也沒什么用。
等到東瀛恢復一定的生產力,至少需要七八年。
這也就意味著,大明要在這七八年內投入大量精力幫助其恢復生產力,不用想也知道這是個虧本買賣。
“大孫你的意思是,先讓老二把四國城池還給東瀛,然后再進行調節嗎?”
“東瀛真的會如此愚蠢嗎?估計還會把九州島給要回去。”
朱雄英思索片刻后說道:
“這個時候,只還四國領土東瀛肯定不會答應,但孫兒還有其他想法。”
朱元璋有些好奇的說道:
“大孫快快說來。”
見老爺子如此著急,朱雄英反而不著急說,而是從桌上抽出了一張東瀛地圖,隨后指著豐后城說道:
“孫兒想在此地建立大明和東瀛的通商之地。”
“東瀛出口的貨物很少,尤其是糧食,更是十分短缺,我們可以把高產作物引入東瀛,現在東瀛的百姓能吃飽飯,提升大明在東瀛的影響力。”
“只要我們愿意拿高產作物交換,不管是東瀛王室還是足利義滿都沒有拒絕的理由。”
“九州島也可以借此納入我大明的管轄。”
朱雄英的這個想法十分大膽。
將高產作物引入東瀛,無疑會提升東瀛的國力。
但只有讓東瀛先發展起來,大明才能從東瀛拿到更多利益。
戰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從戰爭中能拿到多少好處。
憑大明現在的實力,拿下東瀛綽綽有余,但這其中必定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錢財。
只有先讓東瀛富起來,這場仗才能打的劃算。
東瀛面對這樣豐厚的條件,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
即便是足利義滿不想要,那些地方上的大名也會爭先恐后的搶奪。
朱元璋點頭道:
“這法子不多,但也要選一個合適的人前去東瀛談判,不知孫兒心中是否有人選?”
朱雄英笑著說道:
“此事事關重大,還是孫兒親自走一趟吧。”
“如果一般人去了,估計很難應付東瀛的幾個藩王。”
朱雄英說的話不無道理。
就拿東瀛的這幾個藩王來說,目前的大明還真沒有幾個能鎮得住的。
除去朱元璋外,就只剩下朱雄英了。
朱雄英親自前去,也可表達大明的誠意,使得這門談判更加順利的完成。
東瀛不可能不給朱雄英面子,畢竟他們也不想打起來。
兩國開戰,東瀛必敗無疑。
至于前去東瀛安全問題,也不用多慮。
首先朱雄英便會帶足夠的兵力,并且東瀛那邊還有四大藩王守著。
東瀛就算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敢把朱雄英給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