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安南本土國民卻是空坐寶山而不知,居然以打獵為生。”
“若是此地被我大明占下,以一年三熟的水稻作根基,不知能養活多少百姓。”
“到時候將一部分大明人遷移過去,教化安南土著,那里將會變成我大明的糧倉,供應我大明其余地區的百姓。”
“像安南這樣的小國還有很多……”
朱雄英這番話聽得幾位藩王皆是心中激蕩起來,腦子里只有一個字:戰!
一年三熟的水稻啊!
國家最重要的財產是人口,而想養活更多的人口,就需要更多的糧食!
安南這個地方,好啊!
幾人激動見,蜀王朱椿忽地開口詢問道:“大侄子說的這些國家,都是我大明附屬國,若我等直接奪取了幾地的王位,豈不是會惹得國民暴動?”
和其他皇子相比,朱椿本身并不擅武,他繼承朱元璋的更多是文學天賦,還有個“蜀秀才”的美名。
這一點,倒是和朱標比較像。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朱椿,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幾個附屬國的利益。
朱雄英略微有些詫異,笑著道:“十一叔不用擔心,藩國和附屬國皆是我大明臣子,這二者其實并無什么太大的差別。”
“倘若幾位叔叔真的選擇在這些小國建國,所帶過去的工匠、百姓、良種,絕對會讓當地國土的百姓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百姓們只要吃飽了肚子,誰有會在乎,當皇帝的人是誰呢?”
“當然,這對那些小國的皇室不太公平,可只要百姓們不反對,那些人就算跳得再高也沒辦法。”
“他們的王位爵位也可以保留,只是需要被送到應天來,大明絕對會保障他們過上和之前一樣富裕的生活。”
朱椿聽著這些,并沒有再說什么。
此事確實不利于小國皇室,但卻有利于諸多的百姓們。
身為儒家弟子,他當然是站在百姓們這一邊的。
朱雄英想了想,又道:“其實高麗也是一處不錯的去處。”
“高麗地理位置優良,易守難攻,而且還利于開展海上貿易。”
海外封國一事,在幾分藩王這算是比較能接受的一件事。
朱棣雖然不在,但這件事,朱雄英早就和他談過了,朱棣也是欣然同意。
朱樉、朱棡、朱棣、朱榑等人,都更愿意去海外封國。
他們自身武力就強,又善于兵事,若是把他們圈在京師,只能當個空頭王爺,他們肯定是受不了的。
而這幾位年歲大的藩王都同意了,剩下那些還小的皇子們,就更好搞定了。
可以說,朱雄英的計劃圓滿完成。
朱棡心下復雜,他沒想到朱雄英居然真的說服了老頭子,讓這些藩王去海外封國。
他再次感嘆道,這個大侄子,真是不簡單啊。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