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
朱元璋剛在皇明祖訓添上的規矩,還有朝廷馬上會出兵北元的消息。
全部刊登在了《大明民報》的最大版面上。
“號外號外,皇上立下新祖訓,從即日起,膽敢妄和親者,斬立決!”
“朝廷驅逐北元使臣,軍隊已開始整修備戰!”
報童的叫賣聲不絕于耳。
手中的《大明民報》也迅速被百姓們掃空。
“還得是咱皇上英明神武!這又要出兵收拾韃子了!”
“這群無法無天的韃子,他們可曾想過會有今日?”
“哈哈哈正該如此……”
朱元璋這樣決定,其實并非心血來潮。
這幾天朱元璋已經想的越來越清楚了。
大明與漢唐等幾朝都不一樣。
從宋亡國之后,就有人把和親、納貢都歸結為養虎為患之策,自身和溫水中待煮的青蛙沒什么區別。
而大明的立國之本,便是護持漢人的權益。
大明不和親不納貢等等行為,并不只是朱元璋自己所打出的一種無意義的旗號。
這也是大明這個朝代可以存在的立身之本。
同樣也正因如此,不論后來大明怎樣衰敗。
不管外患如何猖獗。
朝廷里也沒有人再敢提納貢和親這種事的最重要原因。
誰主張和親,誰想要納貢。
那便是要折了大明的根,斷了大明的生機!
從阿嘎日被驅逐時起。
大明的六部就開始為了出征迅速地做著準備。
可是朱元璋卻片刻不敢松懈。
因為江南的雨季,未免太長了些。
今年江南的秋雨,比以往哪一年,都要更多。
在如今的時代下,決定當季糧食產量的關鍵,其實便是秋收那幾天的天氣。
要是秋收時,天氣可以好一些。
地里的莊稼可以晚收幾日。
每畝地最少可以多收幾十斤!
這個數目看起來似乎不多。
可要是把江南的土地全部算起來,把握好秋收的速度,多收幾十萬石糧食完全是有可能的。
但現在看來。
這想法怕是要被這場連綿的秋雨破壞了。
長江以南的幾乎全部區域,一直是陰雨密布,而朱元璋的臉色。
似乎比江南的天色還要風雨欲來。
朱元璋仿佛下定了某種決心,冷著臉開口道。
“馮貴,替咱擬旨,江南各地駐軍以及應天三大營全部將士,這半月不必操練,秋收搶收時,全都給咱去周圍的村子幫忙,一定不能讓一粒糧食浪費在地里!”
“把那幫老兄弟都給咱叫上,讓他們動起來,緊盯著下面人的皮,現在任何事都沒有秋收重要!”
“是!”
然而朱雄英并未被連日的秋雨打斷思緒,他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讓藍家莊的生意更上一層樓。
如今藍家莊的工坊很多,就是太雜亂,人員也分布不均,效率太低下。
甚至這些天過去,鋼廠還只是有些雛形,根本沒修建起來。
除了在想這件事之外,朱雄英還琢磨著能不能在藍家莊做個大棚出來。
畢竟入秋之后很快就到冬天。
即便應天地處江南,可如今正是小冰河時期,冬天冷得很,根本見不到綠葉菜。
朱雄英也不想過上只能吃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