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以大明的名義向吐蕃借了七千騎兵。
隨后王玄策又召集了周邊以及一些附屬國的兵馬,湊了大概有一萬多人。
在隨后的大戰中,王玄策大破天竺。
不光俘虜了幾萬人,還活捉了當時的天竺國王阿羅順。
東天竺見勢不妙,急忙送上了大量的牛馬和弓箭。
迦沒路國更是主動獻上國家地圖,乞求能夠得到老子像以及《道德經》。
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把阿羅那以及王妃,皇子等人送到了長安。
這事李世民并沒有多在意,只給王玄策封了個五品官。
史書記載此事也只用了一句話:大破之,又破之,進擊之,亡!
這也足以看出當時的天竺有多沒用。
王玄策絕對談不上是什么軍事奇才,并且手下的一萬多兵也都是從各處借來的。
就這樣一支雜牌軍,竟然活生生把天竺給打下來一半。
要知道當時的天竺可要比現在的天竺還要強。
藍玉作為開國功臣,目前大明的第一猛將,更是率兵三十萬。
王玄策能行,藍玉自然也能行。
如果不是因為天竺人太多,現在的藍玉恐怕早就已經蕩平整個天竺了。
王玄策只用考慮打贏,而藍玉要考慮可就多了。
畢竟朝廷的意思是想接管天竺,并不是單單只給他們一個教訓。
天竺日后怎么發展,如何發展,藍玉也是得掛在心上。
天竺的其他地區多少有點擺爛的意思,在聽說藍玉拿下奧里薩邦之后沒有任何反應,估摸著已經做好了投降準備。
等到藍玉的大軍抵達,他們便會第一時間進行投降。
就這樣的士兵,這樣的國家,能帶出什么好兵?
藍玉甚至希望天竺能夠反抗一下,這樣他就可以名正順的解決不少天竺內地的人口了。
隨便屠城不是藍玉的風格,這也會影響到天竺下一步的治理。
人口眾多的天竺若是發動起義,藍玉根本招架不住。
人口這么多,總會有一兩個地區顧及不到。
到時候,藍玉的三十萬軍隊估計要在天竺內地跑斷腿。
很快,藍玉的請求就到了朱雄英這里。
朱雄英沒有過多猶豫,當下便同意了藍玉的請求。
藍玉的難處,他很清楚。
天竺人口眾多,三十萬人肯定不夠用。
想要穩定大明在天竺的統治,至少還要個十萬人。
朱雄英不光同意藍玉可以在暹羅和高棉地區征兵,還準許他們可以在大明征召官員。
愿意去天竺做官的大明人士,可以升職前往天竺就職,注意這里是大明人士而不是大明官員。
其中主要是包括如今大明的大學生。
如今大明的大學已經畢業了很多人,包括在讀的一些學子,他們很多都沒有繼續在朝中做官,一些即便是做官了品級也不是很高。
藍玉完全可以征召他們去天竺,畢竟給到的福利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