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洪武大典。”
朱元璋有些詫異,嘴上忍不住的跟著嘀咕了兩句。
“洪武大典?”
“不錯,正是洪武大典。”
“不僅是大明國內的文化,就連海外的文化孫兒也打算涉獵其中,此次下西洋正好收羅一番海外的文化,以便于編撰時使用。”
朱雄英這個想法的起源正是永樂大典。
只不過,朱雄英想在永樂大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洪武大典,將不會完結,會在之后的過程中一直不斷更新,囊括各種各樣的知識。
朱元璋心里十分感動。
他知道,大孫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他的名聲。
洪武大典。
從名字上便能看出來,大孫這又是要抬高自己的地位。
“大孫,你的意思咱都懂。”
“只是這個事,不用在硬按到咱頭上去了。”
“咱已經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對名聲這些東西早不在乎了。”
“倒是你,還年輕,日子還多著呢。”
不要小看洪武大典的影響力。
一旦編成,那絕對是絕無僅有。
洪武大典的編撰絕不容易,光翻譯翻譯海外文獻便要費去大量精力。
真要類比的話,那只能相當于是泰山封禪了。
這份名聲,朱元璋更想讓給大孫。
“皇爺爺,你不必推脫。”
“只要孫兒活著,這書就永不完結,孫兒活一天,就編一天,到時候孫兒的名字也會記載到歷史當中。”
“現在還正是洪武年間,不用洪武大典做名字,還能用什么呢?”
“皇爺爺,此事就聽孫兒的吧。”
話說到這份上,朱元璋也沒了辦法只還點頭同意。
此事第二天便在早朝公布,畢竟洪武大典的編撰需要大量官員的配合。
翰林院終于有事可做了。
歷史上,永樂大典是由解縉編撰的。
但如今的解縉已經跟隨黃子橙前往到了占城。
把解縉召回來編撰洪武大典,有些不太現實。
思考再三后,朱雄英還是絕對將此事交給劉三吾。
在文人當中,劉三吾絕對算的上是佼佼者。
即便是現在年事已高,但頭腦還是非常清醒,編撰洪武大典應該是不成問題。
劉三吾一生癡迷學問,畢生的抱負都凝結在其中。
洪武大典,他絕對會有興趣。
果不其然,收到消息后的劉三吾痛哭流涕,連連下跪謝恩。
“臣鞠躬盡瘁!”
“洪武大典之事,臣一定會辦好!!”
臨了能接下這個大任務,也算是對自己的慰藉。
這可是青史留名的好機會。
若是順利修成,到時候劉三吾這個名字在大明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哪怕是死,也要硬著頭皮把洪武大典編的差不多了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