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趙學士主理此事,本宮堅信事情必然可以圓滿完成。”
“事關科舉,越早完成越好,皇爺爺,孫兒認為此事最好馬上開始,越早完成,學子們也就能越早擁有學習機會。”
“而且對于大明官員,也是一個彌補以往學習空白的好機會。”
朱雄英與趙西臨說罷,轉身對朱元璋建議道。
朱元璋緩緩點頭,說道:“大孫說的沒錯,理應如此,這事今天早朝就已經定好了,便全權交給大孫了,立刻開始科舉書籍的編撰工作!”
朱雄英鄭重行了一禮道:“多謝皇爺爺,但是孫兒對這次的科舉書籍編撰還有些別的考慮,希望皇爺爺成全,孫兒想拜托皇爺爺昭告天下,征集天下有識之士一起參與編撰。”
朱元璋不禁困惑道:“翰林院學士眾多,難不成還不夠用?”
朱雄英點點頭,開口道:“孫兒認為,科舉書籍編撰,關系重大,僅有翰林院學士是萬萬不夠的,人越多越好。”
“而且孫兒覺得,不單單是特別深奧的典籍需要編撰,童生能用到的書籍,也需要進行編撰。”
“由啟蒙始,到殿試終,需要編撰將其全部納入其中的一套書籍,并且,其中所包括的知識,應當不僅限于儒家學說。”
“御射、歷史、政治、術算、營造、律法以及民生相關的知識等等,都應放在科舉的范圍之內,對于那些與百姓接觸較多的官員,更要考察全面。”
“只有如此,咱們大明以后的文人,方能有助于大明的進步。”
這話說完,朱元璋尚未說些什么,文武百官們卻是紛紛議論開來。
朱雄英此舉,算是將整個科舉制度,徹頭徹尾的進行了一次改革。
古往今來的變法,如商鞅、王安石等,都經過了長久的謀劃,所涉及到的利益糾葛也是層出不窮。
但現在,居然就被太孫殿下這樣輕易的在一個日常的朝會上,輕描淡寫的說了出來。
文武百官們聽到這些,心里都掀起了驚濤駭浪。
對于天下讀書人來講,此事實在算不得小事。
原本大家以為,太孫殿下就是想叫趙西臨整理出一些與科舉有關的書籍,也算是對他的懲罰。
此事雖不常見,但古往今來不少王朝也是做過的,畢竟科舉至關重要。
但越聽下來,越覺得不是那么一回事。
術算,是一向只有商人才注重的東西。
歷史,若非御史官,又有幾個有時間去仔細研讀。
至于那什么政治,更是聞所未聞。
難不成是講為官之道的學問?
律法,平時遵守便是,怕是只有刑部、大理寺的人才會仔細研究。
還有營造,只有工匠們才會在意這個,那些個木匠活科舉為何要學?
最后再說御射。
君子六藝中自有這兩種,又何必單獨列出來呢?
更何況這些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經無甚大用了。
一時間,滿朝文武,似乎忘記了自己身處何處,議論聲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