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淀粉遇熱變稠,一鍋鮮湯也黏糊起來。等攪透了,線面就完全懸浮在了濃湯之中。
這時候如果端起來喝一口。
除了鮮美足俱的湯底,還能一并吸入滑軟筋道的面線。
這兩種口感美的難舍難分,十分鮮香可口。
但對于正宗的面線糊來說,這還沒完。
真正的靈魂還在后頭,那就是配菜和調味!
鯉城吃面線糊,不能沒有三道葷。
醋肉,大腸,鹵雞蛋!
鹵雞蛋剪開兩半放碗底,連蛋黃都鹵上了咸香,湯水一沖,就連最后一點噎人的缺憾都沒了。
大腸也是鹵好的,濃油赤醬蓋住了臟器的異味,軟嫩又有嚼頭,越嚼越香的停不下來。
醋肉是上好的豬梅肉,調好鹽糖味兒,用香醋腌過,裹上淀粉地瓜粉炸的焦酥通透。
地瓜粉本就容易結塊,炸的時候也不必碾的很碎。
肉上掛著點顆粒下去,油鍋一滾,還能
滾出脆泡的效果。
等剪成小小的碎炸肉粒鋪上碗底,澆上面線糊湯。
這脆殼又酥酥的吸飽了鮮湯。
軟里還帶著炸出來的微脆,口感奇妙,吃到肉里,酸里帶微甜,香而不膩。
完全是1+3大于4的效果。
但4還不是最終答案!
這閩南面線糊,還有最后一道調味!
要說這一大碗,不管是咸還是鮮,都足夠了。
辣又是不可能辣的。
一碗面端上去,還能加啥?總不能倒醬油吧!
鯉城人確實沒那么黑暗,但也挺神奇的了。
這最后一口,加的是白酒。
一般自家吃這個的,都會拿一瓶高度白酒,不拘牌子,但一定得往里泡上兩根黨參,一把枸杞。
面線入碗上桌前,往里滴上幾滴酒。
“就這么嚯的一下啊!”唐磊比比劃劃。
“哦哦!”葉蓮娜星星眼:“整碗面就變味兒啦?”
“不不,”唐磊鄭重道:“這叫附魔!”
賦予靈魂的面線糊!上桌!
(作話:qun州,別稱鯉城,祖上闊綽奢靡,游樂遍地,官服不得不出榜文勸居民別浪了,因此也稱光明城。
作者并非閩人,在閩混飯期間曾咨詢一位老家在福州,人在鷺島工作的朋友線面和面線糊話題,她詳細的解釋了幾十條表示這不一樣……甚至各地的面線拉的也不一樣……看起來很有執念啊……寫完已經不認識線和面這倆字了……)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