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大明測字天師 > 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教之分

      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教之分

      大活佛接著說道:“為何說了就是錯呢?因為佛法玄妙精深之處,領悟之人的語僅能表達其萬一。

      而人與人之間,最容易產生誤解的同樣也是語。聽解釋的人,也只能聽懂領悟之人語的萬一。

      如此一來,那提出質疑,聽到解釋的人,最多也就是聽到佛法精深玄妙的萬一中的萬一。

      這萬一的萬一,能讓人有所得,有所悟,何其難也。絕大多數情況下,反而會讓人誤入歧途。

      天師的道教修行,自然也是明白此理的,一旦誤入歧途,再想回到正道,則千難萬難。

      莫說普通人了,就是寺中僧侶,參悟佛法,也都是以自悟為主。實在需要上師講解的,也是慎之又慎。

      人不知佛法,尚可信佛;人誤解了佛法,反而會謗佛。所以知不如不知,佛曰不可說,就是為此。”

      這番解答讓眾多活佛臉上露出了微笑,紛紛點贊,表示大活佛果然是大活佛,說出了精妙的道理。

      蕭風點點頭:“活佛所說的道理不錯,以此而論,佛法不容人質疑,僧人不為人講解佛法,也可解釋了。

      只是我還有一事難明。既然佛法難以解釋,質疑又會產生罪業,那為何僧人還要四處化緣布道呢?”

      大活佛謹慎地問道:“佛法難解,謗佛生罪業,這兩點與僧人四處結緣布道有何矛盾嗎?

      藏區之地,人人信佛,僧人出門化緣之舉并不多,人們都是到寺廟主動布施結緣的。

      中原之地的百姓們人口眾多,平時許多人不去寺廟。僧人們上門結緣,增加普通百姓的佛緣,乃是善事功德,有何不妥?”

      蕭風點頭道:“僧人四處化緣結緣,被化緣之人自然就有信佛的有不信佛的,有布施的有不布施的。

      對于肯結緣的人還好,那些不信佛的,不肯結緣的,難免就會在心里質疑佛法,甚至宣之于口。

      既然佛法說,質疑佛法是有罪業的,當著眾人的面質疑佛法,造成別人也不信了,罪業更大。

      那么這些人的罪業,豈不是由這些上門結緣的僧人導致的嗎?這算不算是上門陷人以罪呢?”

      眾活佛都是一愣,這個思路簡直太清奇了,從來沒聽說過啊!二活佛見大活佛在沉吟,立刻開口續航。

      “天師此差矣,僧人上門結緣,是一片善心。百姓做出不同反應,是百姓自己的本性不同。

      結緣禮佛者,本就是有緣之人,心中有佛;不肯結緣,心中謗佛,甚至宣之于口者,本就是無緣之人。

      上門結緣的僧人就如一面鏡子,他只是讓人們照出了自己的本心而已。

      正如一個人長相俊美還是丑陋,都是此人本身的業力,與鏡子何干?”

      蕭風搖頭道:“活佛此差矣。那些不信佛的百姓,本來都沒想過佛的事兒,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佛。

      一無所知的他們本來好好的呆在家里,雖無功德,但也無罪業。

      結果僧人上門結緣,那些不信佛的百姓要么必須變得信佛,要么就會因心里不信佛而產生罪業。

      這讓他們幾乎沒有可選擇的余地,這份罪業本來是可以不用產生的,產生的原因就是僧人上門結緣啊。”

      措欽活佛沉吟道:“天師,這些不信佛的百姓,即使沒有僧人上門,心里也不會信佛的,罪業自生。

      而且他們看見別人信佛,也會產生謗佛的想法,或說出謗佛的話來,與僧人是否上門因果不大。”

      蕭風點點頭:“這么說也有道理。但比如潘金蓮內心風騷,這是她的本性,可她平時也并不會出門去招蜂引蝶。

      然后西門慶上門勾引了她,還伙同她犯下了殺夫的大罪。雖是潘金蓮本性如此,這罪責難道就都算在她的頭上嗎?”

      措欽活佛哭笑不得:“幸虧我去漢地較多,看過水滸,否則這些活佛還真的聽不懂你的比喻。

      須知西門慶是勾引了潘金蓮犯下大罪的,是惡意的;僧人只是上門化緣而已,是善意的,天師的比喻是否有些過分了呢?”

      蕭風從善如流:“確實有些過分,那換個例子吧。我酒量不大,且酒后容易亂性,但我平時并不買酒喝。

      一個朋友跑上門來送了我兩壇酒,結果我喝多了,犯下了男人都會犯的錯誤。

      這個朋友送給我禮物肯定是善意的,但我犯下了罪業,他是否毫無責任呢?”

      措欽活佛語塞了,他看了看其他活佛,大活佛沉聲回答道。

      “這個例子確實有些禪意了,須知飲酒本為罪業,勸人飲酒也為罪業之一。可朋友送酒,在民間確實是善意行為,難以苛責。

      由此可見,佛法中的事,本身就是無法用世俗之事去做比喻的,兩者不在一個層次,無法類比。

      正如淪落畜生道后,狗會吃糞便,豬會睡泥塘,這樣的行為人也是難以理解的。

      同為六道眾生,因為所處層次不同,彼此的行為心境都難以理解,何況六道中的人,與六道外的佛呢?

      天師一味地想以人間之事,悟透佛法之理,雖然有勇猛精進之心,卻是緣木求魚,水中撈月啊。”

      眾僧紛紛點頭稱是,蕭風也不禁暗贊,這大活佛確實不同凡響,禪理精深,且涵養極高。

      “活佛向我解釋這些,大概也像對夏蟲語冰一樣,十分為難吧。蕭風愚鈍,難為諸位大師了。”

      二活佛笑了笑:“其實我等早有明悟,蕭天師既為道門天師,對道家必然堅定虔誠,豈會輕易皈依佛門?

      不過佛道之間,本就并非是敵對的,由道入佛者甚多。因為道修到盡頭就是天道,而佛法還在天道之外。

      其中區別,正如當今萬歲一般,凡人在人間修行到頭,也就是當皇帝,但仙人還在皇帝之外啊。”

      蕭風長嘆一聲:“活佛之意,我明白了。就是說,百姓之所以容易明白道家的修行之法,而不懂佛家妙法,是因為百姓的水平還不夠。

      就如剛進私塾的孩子,只適合先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不適合學《論語》這類高深學問。

      等到學了一段時間,理解能力提高了,才適合學更高深的。這正是循序漸進的道理。

      所以不信佛的百姓,不妨先修道,等修道有成,希望進步到更高層次時,自然就開始信佛了。”

      活佛們一時間都陷入了沉思。蕭風這話其實沒什么錯,而且也承認了佛法比道法高,可怎么聽著就有點不對勁兒呢……

      蕭風正色道:“而且我覺得活佛的比喻非常好,還可以進一步推演下去。其實我覺得儒家還在道家之下。”

      哦?眾活佛頓時都來了精神,微笑著看著蕭風,一副你會說就多說兩句的表情。

      這不奇怪,三教之間,雖然表面上互相拆臺的事少,但暗地里挖墻腳卻從來沒斷過,猶如三國演義。

      正所謂儒、佛友誼靠道家,儒、道友誼靠佛家,佛、道友誼靠儒家。兩家在一起,罵罵第三家就是友誼的象征。

      滿屋里只有從五品的支邊知府哀怨地看著蕭風:大人啊,你不能這樣啊!

      一到和尚的地盤,就對咱讀書人翻臉無情了嗎?你也是秀才出身,探花及第呀!

      蕭風正色道:“三教修行之道,高低十分清晰。儒家門檻最低,道家門檻其次,佛家門檻最高。”

      眾活佛紛紛點頭,支邊知府悲憤地低頭猛吃,還捅了捅身邊的不丹使臣,悄悄拉盟友。

      “老兄,雖然你是不丹來的,但看你的衣服,也是官服,必然也是儒門弟子,何不說兩句?”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