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禪大師何等聰慧,瞬間就明白了蕭風問題里的陷阱,因此他知道,自己絕不能正面回答。
若直接回答不應該,別說朝廷會因此更厭惡和打壓佛門,就是那些飽受倭寇荼毒的江南百姓也不會答應。
若直接回答應該,那就是說自己作為一個和尚,是贊同蕭風帶兵去殺人的。
蕭風殺倭寇的原因,是倭寇殺了大明百姓,這不正是冤冤相報嗎?
“真人此問,涉及朝廷,佛門不入世,貧僧是出家人,不能妄議朝政,請真人見諒。”
趙文華提到嗓子眼的心總算放下了,心里暗贊老和尚很機警嘛,蕭風這個混蛋給人挖坑可是出了名的!
“大師既然不肯妄議朝政,那朝廷尊道抑佛,也是朝政,大師為何卻要妄議呢?
難道是朝政不涉及自己,就不妄議,涉及自己了,就要妄議嗎?這和那些自私的小人有何區別?
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關己時,云淡風輕,事關己身時,暴跳如雷,這就是大師的修行嗎?”
苦禪大師此時已經不僅是皺眉頭了,臉上能皺的地方幾乎都皺起來了,花白的胡須微微抖動,顯然是不太淡定了。
“真人口舌之利,貧僧早有耳聞,今日一見,名不虛傳。不過真人一味詭辯,也只是小道而已。
貧僧只說一點,即可說明佛門為大道之理,不辯自明。真人可愿聽嗎?”
蕭風笑了笑:“不愿聽。”
嗯?所有人都驚呆了,趙文華更是差點跳了起來,你,你他媽的,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呢?
苦禪大師也驚呆了,不知所措的看著蕭風,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說什么,難道起身就走嗎?那好像不行吧。
前面自己被蕭風問得東躲西藏,不肯正面回答,有耳朵的人都能聽出來自己落于下風。現在自己要反擊了,總不能因為人家不愿聽就不說了吧。
“真人是害怕了嗎?”
“不害怕。”
“那何以不愿聽?”
“大師,不愿聽就是害怕嗎?”
“真人,不害怕就不該不愿聽啊。”
蕭風微微一笑:“大師,聽說南京城外,秦淮河上,十里胭脂淘做水,半城錦繡織為天,在下一直想見識見識,不知大師可愿同游?”
堂上堂下頓時嘩然,秦淮河上是什么地方?是個人都知道,那是大明最大的流動青樓,一座座花船上,掛的都是帶字的紅燈籠啊!
蕭真人,竟然要拉著苦禪大師,去逛秦淮河!一個道士帶著一個和尚,去逛青樓,這是什么神仙組合啊!
苦禪大師這次真的沉不住氣了,白須狂抖,但他畢竟是高僧,很快就冷靜下來。
“真人玩笑了。”
“大師不愿去嗎?”
“出家人,不該踏足煙花之地,自然是不愿的。”
“大師是害怕了嗎?”
嗯?在這兒等著我呢?苦禪長長的吐了一口氣,無奈的看著蕭風。
“真人,貧僧明白你的意思。你若不愿聽,我不問就是了。”
“我愿意聽啊。”
“你……你剛才還說不愿意聽。”
“我剛才不愿意聽,現在愿意聽了,難道你結緣傳道之時,還會因為別人之前不愿意聽,后面就不肯再傳道了嗎?”
“這……自然不是,只是真人既然愿意聽,之前何必還要如此無理取鬧呢?”
“難道你結緣傳道之時,面對一個放下屠刀想結緣的人,還要苦苦追問他,既然你要放下屠刀,之前何必還要拿著屠刀嗎?”
苦禪閉上眼睛,調息了一盞茶的功夫,再睜開眼時,終于表情和語氣都恢復了平靜,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
“真人,我要說的證據就是,佛門來自外域,卻在天下廣為流傳,信徒眾多。
即以中原為例,歷朝歷代,多有毀佛滅佛之舉,然佛門歷經千年而不絕。
道門起源于中原,歷朝歷代也少有滅道之舉,然道門在中原尚且難比佛門,更別說中原之外,幾乎不出國門!
大道行,小道不行,這足以證明佛門為大道,而道門為小道!”
精彩呀,趙文華終于沒控制住,跳了起來,然后見蕭風和眾人都看向他,十分尷尬地彎腰揉腿。
“這腿最近受涼了,動不動就抽筋,哎呀,真是好疼啊,哈哈哈,好疼啊。”
蕭風看著苦禪,見他垂下眼皮,一副勝券在握的淡定神情,忽然笑了起來,倒把苦禪笑愣了。
“真人何故發笑?”
“苦禪大師,佛家講因果,講的年頭太多了,慢慢地就混淆了因果的關聯。所謂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對嗎?”
“正是如此,有何不妥嗎?”
“大師以佛門傳播多地,信徒眾多為果,以道門不出國門,固守中原為果,倒果為因,得出佛門是大道,道門是小道的結論。
那請問大師,天下是讀書人多呢,還是和尚多呢?”
苦禪大師一愣,這個問題就是傻子也知道答案,是決不能胡說八道的:“自然是讀書人多。”
“那按大師的說法,儒家人數最多,自然是比佛門還要大的大道了?”
“這……卻不能這樣說,佛門曾遭遇過毀佛滅佛,但讀書人卻是朝廷所保護的……”
“秦始皇也曾焚書坑儒,五胡亂華也曾專殺衣冠,黃巢不第而反,也殺過不少讀書人,就說最近的元朝,讀書人死的不比和尚多?”
“這……讀書人雖多,但若是算上信仰佛道的善男善女們,佛道就不比讀書人少了……”
“哦,若是不必當和尚或讀書,只要心向往之的就算,那佛門就更得輸得一敗涂地了。
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咱們不妨搞個現場調查好了。”
蕭風提高聲音:“各位百姓,你們摸著良心說,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還是希望自己的兒子當和尚?”
這個調查其實沒什么意義,除了極個別的百姓之外,其他百姓別說是摸著良心,就是摸著任何部位時,都絕對是碾壓式的選擇讓兒子讀書。
苦禪大師無奈的看著一面倒的答案,不甘心的反駁:“我們比的是佛門和道門,真人把儒家拉進來干什么?”
蕭風笑道:“一個只修紅塵俗事的儒家,都能在數量上碾壓佛門,難道大師還認為信徒多少,區域大小能證明誰是大道誰是小道嗎?”
苦禪啞口無,過了半天才轉攻為守,因為他發現自己一開始就發動進攻,很可能是個愚蠢的決定。
“真人思維縝密,辭犀利,貧僧自愧不如。那依真人之間,道門與佛門,哪個大,哪個小呢?”
蕭風笑了笑:“若是讓我說,當然是道門大,佛門小。”
若是這話剛一開始時說,堂上堂下必然一片嘩然,但此時眾人已經被蕭風震服,竟然鴉雀無聲的等著他繼續。
“大師以為,何為道?”
苦禪大師學識淵博,有道高僧,自然不會只看佛經,否則也不敢自信的和蕭風論道了,當下回答。
“萬事萬物之理為道,天地陰陽之始為道。”
“萬事萬物之中,包括佛嗎?”
“佛不在三界五行之中,應該不包括。”
“佛是真實存在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