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四合院前是一條工整的大塊方磚路,路面很快且干凈整潔,偶爾有車輛駛過也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
看到四合院的大門,青黎就苦笑起來。
“怎么了青黎姐。”顧寅問道。
青黎說道:“這個院子真的太貴重了,我不常在京城,未免暴殄天物。”
“還是不喜歡唄。”顧寅撇嘴,又要和顧三爺埋怨。
青黎趕忙攔住他,不好意思地沖著顧三爺和顧三夫人笑笑。
“我倒不是妄自菲薄,這四合院原先應當是官家宅邸吧。”
顧三夫人有些意外,“青黎怎么看出來的?”
青黎抬頭看向頭上六根突出的圓柱,“古代講究門當戶對,大門左右兩側立著的一對抱鼓石為門當,門楣上方六根短圓柱形的木雕則為戶對,封建社會朝廷有嚴格的規定,一到五品官員戶對為六根,往下以此雙數遞減。”
頓了頓,又道:“戶對為圓柱形,這戶官家原是文官,還重男輕女。”
顧三爺夫婦都很驚訝,年輕人知道這些的比較少,更何況青黎還不是京城人。
青黎倒不覺得有什么,她喜歡古典文學,否則琴棋書畫又如何有那么高的造詣。
顧三爺大笑幾聲,“老爺子說得對,青黎處處都會給人驚喜,這原先的確為官家宅邸,但是后來流轉幾首,房子也縮小規模和占地面積,就徹底淪為私用了。”
里邊的物件也都不是曾經的老物件,經過幾代主人,里邊除了房子框架,其余的都變化很多。
顧三夫人笑道:“我們原本為了美觀,還想在門上嵌四十九顆門釘,最后想想怕犯了忌諱,就沒弄。”
門釘數量和材質等也是有嚴格規定的,不過門當戶對都有,門釘也就無所謂了吧,畢竟這也不是封建社會。
推開朱漆大門,隨著顧三夫婦往里邊走去,越看青黎就越是喜歡這套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