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嘆道:“莫非這就是世傳‘金書’”,于是參悟天書,方得通天徹地之法。
后來,鬼谷子將天書掛在云門山的石壁之上,留待有緣人參悟無上神通,那座崖壁也被后世稱為天書崖。
有一次花果山中的白猿猴,聽說云夢山上有此寶書,想來領略一下天書的真諦。一天深夜,它來到天書崖,站在崖下一塊巨石之上,抬頭觀看,細細參悟。只可惜,天書玄奧無比,一時使它眼花繚亂,抓耳撓腮,無從下手。
猿猴心想:“這天書如此晦澀難懂,留在這里閱讀,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有所領悟,不如把天書帶回洞府,細心品鑒,讓漫山的猴崽子一起參悟,倒時說不定能破解其中的奧秘。”
它左右環顧,沒有發現人跡,于是一個筋斗躍上崖壁,可是天書就掛在那里,可是它卻怎么都夠不到。
忙亂之下,白猿心中焦急。于是它翻身上了崖頂準備再想辦法。他定睛四顧,突然發現天書崖上有一池碧水,清瑩如鏡,一輪明月映在池中,像一個潔白的玉盤,白猿貪玩,頓生奇心,想撈出水中的月亮玩一玩。把盜書的事卻忘得一千二凈。于是伸直雙臂,縱身一跳,欲去池中撈月。
鬼谷子在水簾洞中閉目打坐,突感心血涌動,掐指一算,忙把孫臏、龐涓叫到跟前說:“花果山上的白猿前來盜取天書。此白猿并非等閑之輩,天書若被它盜走,天下就不會安寧。為了匡世濟民,天書不僅不能讓其盜走,而且看也不許它看。趁它欲去池中撈月嬉戲,你們多備神墨,潑上天書崖,將真跡匿蓋,好好看守。我再施個定身法,將它定在壁上。”
孫龐倆師兄弟,遵照師傅的安排,速趕到天書崖,見白猿正向池中跳躍,他們二話沒說,手持神墨,一股腦兒潑向天書崖。從此,天書崖上只留下斑斑墨跡,一個字也看不到了。
時至今日,天書崖上仍然保留著當年的墨跡,而白猿猴卻被永遠定在天書崖上,始終沒能跳入水中。后人評說:白猿盜天書似水中撈月,孫龐潑神墨如釜底抽薪。
這些傳說,秦絕自然是知道的,只是這天書難道真的存在么?想著他不由得好奇的問道。
“半步天書?莫非這世上真有天書么?”秦絕微怔,低聲問道。
“哪里有什么天書?以訛傳訛罷了,那不過是半部道經罷了,乃是鬼谷子的師尊老子傳給他的。有人說,道家才是諸子百家的祖,其實并非是妄,無論是儒家,兵家、法家亦或是我們縱橫,其實很多的思想根源都來自于老子的學說。道德經是一片闡述大道的籠統之學,其實也只是道經的序而,真正的修真之法,也只在我們縱橫一脈流傳了下來。而那便是所謂的天書了。
從歷史上看,天書出現并不止一次,秦末之時,張良便從黃石公手里獲得了《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幫助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
而東漢末年,張角屢試不中,后來在山中偶遇一位碧眼童顏、手執藜杖的老人,授給他天書三卷。名曰《太平要術》,只可惜張角心術不正,組織黃巾起義,終成草中枯骨。由此看來,天書本無需,而且就在鬼谷之中,只可惜時至今日,我們始終無法找到鬼谷的所在罷了。”老人長嘆了口氣,臉色微微有些陰沉。
“道經么?如果說老子五千《道德經》僅僅只是序章,那后面方才是真正的修真之術,難怪鬼谷子的成就如此之高,被后世稱作王禪老祖,看來并非虛,只可惜,鬼谷不知在何地,根本無處可尋,遙不可及啊??”
秦絕臉色昏暗,終于找到了一絲機會,可是轉眼便隨之破滅,他心有不甘。
“呵呵……,如果只是這個結果的話,那你來找我不是太失望了么?”老人微微一笑,臉上似有幾分得意。
“我這個人向來是喜歡先小人后君子,這不做生意么,自然是先談好價錢嘍。我可以告訴你能找到鬼谷的方法,不過作為報酬。如何?”
秦絕臉色微變,低聲道:“說來聽聽!”
“你若成了當代鬼谷子,你要照顧好我這個孫女;如若有朝一日你能凌絕于世,記得要助她長生!”老人正色的說道。
“好,我答應了。”的確,對于秦絕而,老人的要求并不過分。
老人得意一笑,隨意的說道:“很好,想要找到鬼谷,需將三枚君皇令湊齊,到那時必會有所指引。”
“鬧了半天,你這也是全靠猜的吧?”秦絕冷眼,嘴角抽了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