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唐漢興團隊上交研究成果報告后的第三天中午飯后,李凡從主任通知唐漢興速到梁副校長辦公室開會。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們趕到校辦大樓時,梁副校長正在門口等著他們,請他們一起上了一輛黑色的轎車,然后駛出學校大門,汽車穿城而過,經過武警把守的大門,開進了科技部的大院。
會議室里,科技發展局的龔盛局長、安全部的郝斌處長正在等著他們,唐漢興在人工智能安全研討會上見過龔局長和郝處長,算是認識。郝斌向他們介紹了身邊一位陌生的領導,說是安全部的丁局長。落座之后,唐漢興明顯感到會議的氣氛不像上次研討那么輕松,作為東道主的龔局長一臉嚴肅,先禮節性地歡迎大家到來,然后一個無關的詞都沒多說,便直奔主題:“今天我們部、安全部和問鼎大學三方聯合召開這個會議,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研究一下唐教授團隊人腦意識識讀ai模型成功后,會產生哪些影響?下一步如何管理?很抱歉,算是緊急情況,沒有給大家事先準備的時間。我們開始吧。首先,請唐教授先介紹一下研究成果。”
這時唐漢興也變得嚴肅謹慎起來,當然對這個項目他如數家珍,不需要任何準備,很快就向幾位領導闡述了研究過程和成果。
丁局長若有所思地看著唐漢興:“唐教授,這個程序是不是可以被拷貝?”
唐漢興:“這個ai模型跟過去的電腦軟件不太一樣,光拷貝走它程序,不拷貝參數文件是不會具有同等智能的。但是如果把參數文件一并拷貝走了,再放在一個適配的軟硬件環境中,它就會具備一樣的功能。同時,這個模型略做改進就可能生成與自己功能類似、但規模小一點的子模型。當然,理論上還可以在另一個硬件平臺上,用相同的算法和訓練內容再訓練一個出來,但這個需要時間,結果是否擁有同樣智能也不確定。”
郝斌接著問唐漢興:“據您所知,還有哪些機構有同類研究,目前成果如何?”
唐漢興:“根據公開資料,a國fit大學去年曾經在自媒體上說成功實現了人腦信息識讀。我的一位學長從a國回來,說此前見過他們,推斷他們很可能真的成功了,但誰也無法證實。奇怪的是后來他們沒有再公布任何新的信息,似乎從此銷聲匿跡了。其他各國也有一些研究機構在做,但還沒聽到誰宣稱成功了。至于國內,這個圈子里的人很多都互相認識,我知道也有幾個同行機構在做,但目前除了我們,還沒聽說誰成功了。”
龔局長問道:“唐教授,按照最初的設計,你的研究成功后會率先應用在什么方向上?”
“科學研究。”唐漢興的回答非常肯定:“各位領導都知道,科學家思考一個新問題,經常是很久想不通,要把很多種可能和悖論都想一遍,但或許有一天,甚至是某個瞬間突然就突破了。而且,思考5分鐘的東西,如果要用語按邏輯寫出來,需要好長時間。所以,我們就考慮讓科研工作者在實驗艙里思考,由模型把他們的思考識讀并表達出來,再導入一個訓練好的專業ai模型,那個模型會替他繼續思考,并給出一些結果。科學家很有可能在這些結果的提示下,迅速產生突破。然后再用我們的模型把大腦中的思想直接表達出來,這樣循環往復地進行。簡單地說就是將人類思維中的‘人腦漩渦’與人工智能嫁接,采用‘人腦創新-大腦意識識讀-機器算力推理-人腦再創新……’的過程,形成‘碳硅雙智漩渦’,以使我們的創新性科研時間大幅度縮短。如果成功的話,像愛因斯坦創造的那種五百年一遇的天才級成果,可能在很短時間大量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