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籃子的婦女道:“相公,家中有我,你放心打仗。”
臉上還有著青澀之氣的少年道:“大哥,家里的田地俺照看著呢,等你回來啊!”
牙牙學語的幼兒道:“爹,必勝,必勝。”
他們是誰的兒子,誰的夫君,誰的大哥,誰的父親,此刻他們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大明軍人,他們是青弋軍的戰士,是新軍的戰士,他們是保家衛國的棟梁,他們相信跟著將軍他們一定會贏得屬于自己的軍功,會贏得屬于家人的榮譽。
送行的隊伍一直將大軍送出城外十幾里,王嵩帶頭,史可法跟在后面,還有一大堆總會,制造總局等等等等文武官員,工匠百姓。史可法頭一次看到一地的民心如此,他呆呆的說不出話來,望著劉毅高大堅定的背影,望著青弋軍每一個將士堅毅的眼神,他不禁癡了,王嵩叫他,他好半天才回過神來,對王嵩說道:“大人,此地軍心民心竟然如此,下官下官。。。”王嵩拍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說道:“不要說你,多年前我也曾和你今日一般模樣,但是在太平府待久了你就會習慣,這里軍就是民,民就是軍,真乃魚水之情也。。。”
十月九日,青弋軍全軍出發,劉毅下令保持一天八個時辰行軍,務必在二十日以內趕到京師,哦對了,自從上次鄭芝龍送了劉毅一塊懷表之后,劉毅又花錢托他帶了幾塊,給吳東明,陳寶他們都是一人配了一塊,出發前大家在一起校對過時間,劉毅教他們認識西洋時鐘,其實很簡單,西洋時鐘是將一天分成二十四個小時,區別于華夏的十二個時辰,不過基本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日晷轉一圈而西洋鐘轉兩圈而已。
有了懷表更有利于將領們對行軍時間的掌握,大軍一路疾馳,一面白日藍月戰旗,一面天啟皇帝御賜的金邊青弋軍軍旗,一面斗大的劉字將旗,三面大氣在大風中獵獵作響,指引著隊伍前進的道路,坐在馬車上的步軍戰士們大聲的歌唱起來,自從引入了文化教員之后,將士們都認識了不少文字,有時候他們互相取笑說對方是秀才舉人,而劉毅有一次訓話的時候開玩笑說大家現在都是知識青年,都是文化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后來有一個文化教員提到知識青年這個名字好,不如賦詩一首以壯軍威,劉毅聽到了這個建議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首軍歌,那是抗戰時候著名的一首軍歌“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云!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矜。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劉毅將歌詞的最后做了修改將倭奴改成了賊奴。這樣劉毅剽竊的一首,不,應該說是原創的一首的軍歌就此誕生,劉毅命名為知識青年從軍歌,并且將樂坊中的樂匠們找來,劉毅唱一遍之后讓他們根據這個譜曲,就這樣這首軍歌就誕生了,也是作為青弋軍的一首常備歌曲,和旗正飄飄一樣,劉毅露的這一手讓大家,特別是文化教員們嘆為觀止,沒想到將軍不僅打仗厲害,竟然還能行文,真是文武雙全,本來這些教員們還有些看不起大頭兵,畢竟那時候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心理還是深入人心,劉毅找他們來教授士兵們識字,他們有的人心里還覺得天天跟大老粗打交道有辱斯文,沒想到軍中也有大才,自此之后這些教員們更是認真教書,很多教員們都要求參軍留在軍中,青弋軍不僅待遇好,而且氛圍好,跟舊軍隊截然不同。
劉毅也決定了這些士子以后都是有用之人,他將會分批帶他們感受戰場氛圍,畢竟以后青弋軍肯定還要擴大,那么就需要**一樣的機構存在,打仗不是他劉毅一個人的事,不管什么時候一支軍隊都需要一顆聰明的大腦,這時候很多舊式軍隊里是有師爺,贊畫。以后青弋軍肯定要成立一個贊畫司,可是目前還沒有機會遇到一個頂尖的謀士,如果能把劉伯溫,姚廣孝之類的人借給自己用用就好了。
伴隨著嘹亮的知識青年從軍歌,戰士們士氣高昂,官道上夾雜著轟隆隆的馬蹄聲還有車輪滾動的聲音,留下一大片煙塵久久無法散去。
就在青弋軍出發的檔口,已經有離京師比較近的一些部隊趕到了,他們被告知不得進入京師城內,只能是在京師周邊扎下大營,拱衛京師,皇太極,袁崇煥,崇禎,各人心中心思繁雜,各處戰場陷入詭異的寧靜,顯然一場醞釀已久的暴風雨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