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劉毅可是太熟悉了,在共和國時期,只要是上過初中的學生,都知道知行合一四個字,那可是在歷史課本里寫著呢。這是明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王陽明先生提出來的,所謂知行合一,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簡單來說,這個理論是陽明心學的基礎理論,有的人錯誤的認為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理論必須和實踐相結合。或者說就是后世提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這是不對的觀念,心學跟其他的學說有著很大的不同。所謂知行合一的意思其實應當是知行不分先后,知即是行,行即是知。而不是先知而后行。知和行是并行的,統一的。陽明先生的意思是,人作出某種行為都是由自己的本心所激發的,所以人需要格物致知,致良知,即保留好的本心,去掉壞的本心,然后由內心好的本心來激發好的行動。這才是陽明先生通過心學教人向善的本質。
不僅是知行合一這副大字掛在正中,劉毅還看到桌案上有許多散亂的宣紙,上面都寫著,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字。特別還有一首詩“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不用說,一定是出自王先通的手筆。雖然王陽明是王先通的先祖,所以王先通的書房里掛有王陽明的親筆手書不奇怪,可是能將先祖的理論總結的如此到位,恐怕這個王先通并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這么簡單。
王先通回過身來,將一壺水放在火爐上,然后拿出茶壺茶具,看見劉毅正盯著桌上的字出神,他咳嗽一聲道:“咳咳,劉大人,請坐吧,隨便一些,本督這里沒有這么多規矩。”此時的劉毅已經收起了輕慢之心,將自己腦海中對王先通的印象全部推翻。不錯,自己對王先通的印象全部是來自人云亦云,別人說王先通是酒囊飯袋,自己就先入為主的認為王先通真的是個昏庸之人而已,可是沒想到王先通對于陽明先生的心學竟然還有這么深刻的研究,先不說他這個漕運總督當的如何,反正不管他在這個官位上待多久,別人也看不出來他的本事,因為他根本就是無人可用。但是僅僅從這幾句詩文就能看出他是一個很有思想的哲學家,最起碼不說比王陽明先生厲害,但是家學淵源在這里,王先通的造詣應當不差。
“總督大人能寫出這幾句詩文,足見總督大人學識淵博,已經將陽明先生心血的理論學透學精,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劉毅拱手說道。王先通一愣,有些驚訝的問劉毅道:“難道劉大人對心學也有研究?”王先通是真的有些難以置信,有明一代,在王陽明之后研究心學的人并不在少數,畢竟心學是儒家學派的一個分支,朝廷里,地方上,只要是學習八股文的,有功名在身的,哪個不是以儒生自居。所以自然,研究心學的人也不少。可是劉毅是什么人,說白了是一個武將,別說是什么研究心學,就算是戚繼光那樣能文能武的在武將當中就已經是了不得的人物了,尋常武將只要是能讀書識字,能吟詩作對已經是了不起。大部分的武人其實在文化這一方面都不怎么樣。可是劉毅竟然知道心學,而且從他的話里可以品出,劉毅不僅知道心學,似乎還有一些研究。
劉毅聽見王先通問話,立刻回答道:“不瞞總督大人,下官對于陽明心學也是略知一二。正所謂,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陽明先生乃是有大學問之人,而心學正是脫胎于理學,更是可以追溯到孟子,陽明先生畢生都奉獻給了大明,但下官以為,陽明先生的奉獻乃是為了天下的百姓和大明的社稷,而不是為了其他。”
劉毅故意說出了這番話,也是想試探一下王先通其人。王先通雖然對劉毅不甚了解,可是一個武將竟然能如此高的評價自己的先祖王陽明,可見劉毅是非常認可王陽明的理論的。王先通也對劉毅說道:“看來劉大人對心學有很深的研究,遠遠不是略知一二這么簡單。要知道孟子曾經說過,民為重,社稷次之。可見劉大人也是深知其理。”
劉毅又道:“不錯,如今大明內憂外患,正需要有識之士奮起為天下百姓和江山社稷做些什么,怎可浪費自己大好之身。”
“非不想,實不能。”
“下官以為不見得,陽明先生當年觸怒權閹劉瑾,被貶貴州龍場擔任一個小小驛丞,連累父親都被貶到應天府為官。驛丞不過一九品小官,陽明先生尚能不氣餒,終成一代名家,如今一些官員的條件非常優越,為何避世而不作為,下官以為此實為愚蠢之舉也。”劉毅緩緩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