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帥對林丹汗的答復,讓傳話的哈斯額爾敦感慨萬千。張大帥做事太實在了,根本就不理會他在草原上的名聲,深怕自己遭受丁點危險,對這種可以蔑視敵人弘揚威名的事情毫不理會。
草原最大規模的互市,就在這種雙方猜疑中開始了。最先交換的物品就是草原上緊缺的食鹽,會做買賣的哈斯額爾敦用五千石食鹽,換取了上一百五十多萬張未經梳理的羊皮。破奴軍的食鹽來自于額吉淖爾鹽湖,這里的食鹽都是大塊大塊地天然鹽磚,不需加工就可直接食用。
以前林丹汗稱霸漠南時,位于烏珠穆沁額吉淖爾鹽湖就是控制草原部落的法寶之一,要是誰不聽話,就會斷絕該部的食用供給。如今,破奴軍控制了這個鹽湖,受罪的就成了林丹汗,他必須拿黃金去和他的仇敵草原狐狼換取珍貴的食鹽。這次蒙古人除了用羊皮換鹽外,為了這五萬石食鹽付出了七萬兩黃金的代價。
黃金的數量畢竟有限,可轉運上萬石食鹽卻花費了蒙古人三天的時間。蒙古人長途運輸物資靠的是勒勒車,這種草原常用的交通工具與破奴軍專門運送物資的六輪箱車相比較而,效率實在是太過低下。破奴軍六輪箱車一次可裝運六石至七石食鹽,勒勒車一次才不過二石。遠在額斯熱格山上指揮平臺的張大帥,坐在高倍望遠鏡前,一面喝著熱奶茶,一邊嘲笑蒙古人落后地運送方式。
額斯熱格西北七里之外的榷場異常熱鬧,交易雙方搶運物資的情景讓人恍如生活在一個平和的世界。漢人百姓與蒙古人熱情地打著招呼,相互善意地取笑對方的不足,私下里還用身邊可以交換之物交流攀比,展現各自的愉快心情。這批來額斯熱格交易的百姓,主要以破奴城和平安城新到的百姓為主,特別是破奴城百姓,他們在對待蒙古人的態度上,與之前有很大不同。
在破奴城遭到兩路強敵百萬圍攻前,破奴城百姓基本都是女真逃奴和蒙古人的奴隸,他們對蒙古人有種發自內心地仇恨。可自打張大帥帶領破奴軍大勝兩路聯軍后,破奴城百姓自信心空前高漲,許多的破奴城百更是從破奴軍手中購買蒙古奴隸來耕種土地,一旦人有自信,他們就會變得十分寬容和大度。要不是這次交易是張大帥所主導,富裕起來的破奴城百姓或許會直接向蒙古人購買奴隸。
而平安城新來的百姓,雖然也仇恨蒙古人,但是他們不向平安城老居民,是蒙古人奴隸出身,基本沒怎么和蒙古人這么面對面地交流。在破奴軍地域內百姓們自己也分三六九等,居住在破奴城的百姓地位無疑是最高的,一旦破奴城百姓與其他地方百姓發生矛盾,他們往往會對前來調解糾紛的督察自豪地來上一句“我是破奴城的!”,破奴城百姓也會在調解中占有上風。
破奴城百姓盡管來源成分復雜,有遼東百姓也有山西百姓,他們之間的地位排序與跟隨張大帥時間長短有關。這才幾年功夫,融合了遼東話、山東話、山西話的破奴城百姓們,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地方語“破奴城話”。能講這個方的百姓可以在破奴軍控制地域橫行,因為,破奴軍戰兵的七成都講這種方,連破奴軍統帥張平安都不能免俗。
破奴城百姓正是有了這種論資排輩的自然心態,百姓們就不怕事,在他們眼里連張大帥的家事八卦都可以在大街上起哄,只要不壞張大帥的規矩,他們就誰也不怕。破奴城百姓在其他地方時他們又相當地抱團,這是因為經歷過女真、蒙古兩路百萬強敵圍攻后,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把生死與共的同城百姓看成自家人,一旦聽到有人欺負破奴城口音的人,不但路過的破奴軍會拉偏架,性格彪悍地破奴城百姓也會卷起袖子上前助陣。
這次交易物資的民眾里有七成來自陜西和山西,他們走這一趟主要還是看重張大帥許諾的肉食與銀錢。這一路二千里,讓他們見識到破奴軍地域的廣大。只占三成破奴城百姓在破奴軍的維護下,自然而然地成了百姓中的領頭人。他們也會在路上教導平安城百姓,破奴城的規矩。百姓們都有一種從眾心態,破奴城百姓就成為行動標桿,破奴城許多百姓家里有蒙古奴隸,因此,百姓們的蒙古話說得也很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