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2章應得的榮譽
任何一個新鮮事物,被人們接受都需要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特別是魏國的蒸汽機火車,在魏國一度被人們認為是一個怪物。然而,漸漸的這個擁有著“怪物”稱號的蒸汽機火車開始被人們接受,并認可。
魏國第一條鐵路通車是從不其至鄴城的鐵路,這條鐵路全程六百八十三公里。即使是魏國目前載重輛最大的六輪馬車,滿載貨物運輸量是三萬斤約合十五噸。可是這樣的一輛馬車從不其至鄴城也需要六天半的時間。同樣為六輪載客馬車,可以搭載十六個人,三天時間抵達鄴城。
可是火車卻大大不一樣了,魏國目前輸出功率最大的蒸汽機火車可以拉動二十五節火車超標準廂,每節車廂可以載重四十噸。就是足足一千噸。一千噸相當于魏國最大的載重型六輪馬車六百多輛的運輸量。至于速度則更加快了,貨運火車除了沿途需要加水和燃煤,進行必要的維護保養,最多十個時辰就可以抵達鄴城。
火車的優勢一下子震撼了所有知道火車的魏國人,這下無論官員還是商賈都對火車青睞有加。一個火車頭可以拉動一千噸貨物,如果用來運輸糧食,一列火車就可以一次性運輸二十萬石糧食,即使鄴城擁有百萬人口,也足夠鄴城人吃上足足二十天。采取火車運輸還可以減少沿途的消耗,要知道如果采取六百多輛載重型馬車,就需要配備將近兩千名車夫,三千多匹駿馬、兩萬多匹備用駿馬。事實上一次運輸下來,光駿馬所消耗的糧草就是一個小數目。
可是火車卻沒有這個問題的擔憂,火車一列火車只需要一百六十余人,其中一百二十人龐大的設備維修工,如果魏國的火車設備技術成熟以后,這個龐大的維修設工技術工人就可以大大減少。運輸費用不足馬車運載的一成,而運輸效率卻可以增加數百倍。
自從鄴城通了火車之后,無論是來自江南或中南半島的大米,還是南洋的香料,都是經過不其港轉運,現在不其港距離火車站有四十余里的路程,現在民間和官方都有非常高的呼聲要求把鐵路直接修到港口。
原本魏國朝野對于冉明大力修建鐵路,是采取一個漠視的態度。現在冉明這個皇帝在朝野的威望太高,反對冉明的人,都無一例外被扣上了奸臣的帽子。所以這些魏國大臣也好,士紳百姓也好,他們既不反對,也不支持。
可是看到了火車和鐵路的好處,魏國對修建鐵路的熱情突然增高了。當初冉明在修高速公路的時候,就是采取公私合營的模式進入修路,這也算是輕車熟路。要知道鐵路可比高速公路投入大多了,魏國第一條鐵路僅僅六百八十三公里,結果投入進去了一千余萬金。
如果換算成每公里將近兩萬金,折算成銅錢就是兩億錢,二十萬貫,光銅錢的重量就多達一百二十余萬斤。這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金路,盡管魏國朝廷有錢,但是卻也沒有辦法填滿鐵路這個耗金大窟窿。
預計黃帝紀元四七九八年年內即將全線通車的三京鐵路,就是以不其為起,聯通鄴城、洛陽和長安魏國這一座首都和兩個陪都,這條鐵路全長兩千七百余里,這條縱向鐵路是魏國鐵路動脈戰略中計劃最重要的部分。但是總投入已經超過三千萬金,幾乎是魏國殖民收入的過半都投入了修建鐵路的工程中。
當然,魏國在戰略大動脈中,可不僅僅是一條三京鐵路,還有從鄴城向東北經冀州平原郡、幽州北平郡轉而向東過遼西、遼東、昌黎、龍城直達樂浪郡平壤。以鄴城為,向西經上黨,然后轉而向北,經樂平、太原郡持續向北過盛樂進入大漠。當然,還有以長安為,沿著絲綢之路過河西五郡進入北庭持續向西、經疏勒、過葛羅嶺經俱蘭、怛羅斯直達碎葉城的西線大動脈。后續計劃還有聯通長安,經漢中進川的道路。
冉明甚至制定了魏國利用百年的時間,完成魏國郡郡鐵路工程,這個巨大的工程,總體投資實事上并沒有計算出來。冉明估計在物價不膨脹的情況下,魏國需要耗費數十上百億金才能完成這個戰略目標。
在魏國鐵路動脈上馬的時候,魏國的水運、高速公路和原有官道修筑工作,也同時進行。不過魏國只是把有限的物力、人力和財力向鐵路傾斜而已。
隨著魏國蒸汽機的發明成功,魏國開始正式進入了蒸汽時代,開始了世界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當然,這個工業革命并不是冉明負責推動的,而是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由市場經濟進行推動的。
由于大修鐵路、進行龐大規模的內部基礎建設,魏國經濟內需能力成井噴式增加。鋼鐵無論生產多少,根本就不用愁賣。魏國的礦產資源,分為三個等級,既原魏國二十一州,大部分都有不向私人開放。屬于國有,私人想要開采,投入成本非常高。而偏遠州郡的資源,則采取有限度的開放,雖然投資成本相對很低,可是運輸成本卻非常高。但是對于魏國新設中南三州和安西兩州境內的礦產資源,魏國則是采取全面向私人開放。
冉明以國家經濟宏觀調控的方式,積極推動新設州郡的資源開發,是由別樣的目的。在中國歷史就是一個怪圈,沒有萬世一統的朝代,如果魏國官員漸漸****,失掉民心,那么不可避免冉氏皇朝也會被人推翻。真到了那一個地步,新占領地能不能保住就肯定不好說。特別是滿清丟掉的領地,光初步估計,其資源價值就超過三百萬億美元,可是這一切與中國無關了。所以趁著魏國現在強大,冉明就是想把安西二州屬于中亞部分領地資源和位于中南半島南部州郡的資源,能開發就開發,用不了,哪怕囤積起來,留給后世子孫也是一筆龐大的財富。
在這個背景下,魏國對安西二州和中南三州開發速度漸也漸加快,新置五州都擁有著木材、有各種有色金屬非常龐大的儲藏量,盡管在這個時代科技水平太低,無法大規模開采應用像石油、天然氣,但是能開采的就盡力開采,特別是寶石、黃金、銅等不可再生資源,盡一切可能,先撈回來再說。
魏國興起的這股淘金熱,確實讓一大部分人富裕了起來。不患寡而患不均,在魏國普通貧窮的時候,大家都是苦哈哈,誰也不笑話誰,可是一部分人利用魏國政策,率先富裕起來之后,又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冉明措手不及。
“皇帝紀元四七九六年,全國耕地六百五十三萬傾又五十畝。去歲(四七九七年)則為耕地五百八十九萬傾。今歲又降至五百四十一萬傾。臣竊以為,魏國農耕凋弊已成事實,再過十年,微臣以為,大魏將阡陌盡失。常此以往,國將不國!”當內閣首相王簡看到這一份奏折的時候,雙手都嚇得顫抖不止。王簡不敢大意,又火束遞交給了冉明。
冉明看了以后,并沒有像王簡想象中的驚慌,而是非常淡定。要說冉明不了解墾荒數量降低的原因,打死王簡王簡都不相信。要說冉明看不到問題的要害所在,王簡也不相信。只是非常詫異冉明的態度。
“《論大魏之本調弊之事》,此文雖然文辭樸實無華,然條理清晰,之有物,乃大才所作!”冉明仔細一看下面的署名居然是房曠。就隨問道:“這房曠乃何人?”
王簡道:“房曠房曠度,乃清河郡人士,為關東名士,六年前被王督護舉薦,為北海太守。”
冉明又道:“其考評如何?”
王簡聽到冉明這話,心里就嘀咕開了,看來房曠僅憑此文已經進入了冉明的視野。魏國如今二百七十六個郡,太守以官職的人數多達數百。如果說秦始皇置天下三十六郡時,郡太守還是朝廷高官,可是現在魏國,已經僅僅進入中層。事實上對于房曠的考評并不怎么樣,否則六年時間早該讓他升上一級了,可惜,他仍是原地踏步。不過王簡顯然不會這樣回答:“尚可!”
“尚可!”聽了這話,冉明就對房曠的秉性有些了解了。王簡說了尚可,恐怕這是因為感覺到了冉明重視房曠了,身在官場,但說說話都會滴水不漏,更何況王簡這個首相?冉明也猜測得到,恐怕房曠得罪的人也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