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團一百余名擅自撤退的士兵,一頭撞在騎十九團的長槍陣上,直接被串成了血葫蘆。其他的士兵一看這個情景,只得血拼到底。很快騎五十四團殘部就和騎十九團匯合在一起,迎擊羯族騎兵。
有了騎十九團的新生力量,總算把頻臨崩潰的陣線維持住了。
孫子在孫子兵法中說,攻城之戰殺守敵三分之一,而不能克城,就是攻城之災。事實上在野戰中其實也差不多。古往今來,守城戰或許可以寧死不降,戰至最后一兵一卒,而野戰情況下,全軍死戰者非常罕見。偏偏冉魏軍隊是最講究殺身成仁的。在魏國軍隊中,隨軍道士非常普遍,至少每個營中會有一個隨軍道士。這些道士會在軍中宣傳,為國征戰,死后可以入住大魏英烈祠,成為漢人的世代守護神,世世代代享受漢家子弟的香火供奉。
所以魏國將士悍不畏死,因為他們死后將會葬入英烈祠,每逢大祭,魏國朝廷都會組織百姓和士紳去英烈祠拜祭。不光是士紳百姓,就連新晉進士,在及第之后,享受過宮廷賜宴之后,也會集體前去拜祭英烈祠。所以魏軍將士以戰死為榮,以入住英烈祠為榮,出戰前,安西軍騎兵將士很多都會相互說著:“英烈祠中見。”
第五十四團幾乎全部戰死,而增援上來的騎十九團也傷亡過半,然而魏軍的攻勢依舊猛如烈火,其疾如風。
麻光弼早就知道魏國軍隊很強,可是他卻沒有想到會如此之強。惡戰半個時辰,安西軍騎十七師、騎十九師共六個騎兵團,騎五十四團已經打廢了,騎十九團也戰損過半。然而,安西軍依然如固,并未露出敗象。漸漸的他有點失望了。
魏**西軍雖然非常慘重,然而他自己也不好受。八千精銳此時只剩一半。不光是麻光弼不好受,就連劉衍也是強撐著。著在城墻上觀陣的劉衍,把手指甲掐入肉里,如果站在他身后一定可以發現,劉衍身邊血跡滴了一片。
劉衍在心中默默的祈禱道:“撐住,一定要撐住。漢人快堅持不住了,說什么也不能敗啊!”
此時,戰場上雙方士兵都在給自己的戰友鼓勁。
哪怕到了熱兵器時代,甚至在火炮戰出現之后,敢不敢進行肉搏接刃戰。仍然是判斷一支部隊是否精銳的必要標準,因為它最能反映一支軍隊的訓練與意志。后世失去戰馬出產地的宋朝,對付游牧民族的武器就只有強弩、巨盾與重甲。強弩隔開距離,巨盾近身防護,重甲是對身體最后的保障。然而這三件裝備。都圍繞著兩個字:防守!防守之中又泄露了兩個字:畏縮!因為畏懼,所以退縮,在武魂喪失之后,再精銳的武器都變得無用,宋人之敗,最大的原因不是無馬,而是無魂。在游牧鐵騎最常見的情況,是一輪弓箭過后,發現未能阻止敵人馬蹄,當騎兵逼近,在接刃之前就崩潰,逃散,很少有面對戰馬還能頑強肉搏的情況——若能有普遍的短兵相接的抗擊,那么就算會有一場場的戰敗,也足以用不斷流血的傷口逼得北馬難以推進,而不可能出現一潰千里的情形。
在這個時代,漢人的武魂并未徹底丟失,有晉一代,因司馬炎是篡奪曹魏的江山,所以他非常害怕麾下大將學他一樣篡位而立。所以晉武帝就罷黜郡國兵。這樣以來,各地駐軍非常少,連維持治安都做不到。面對胡人的欺凌,地方官府選擇一退再退,一讓再讓。這樣讓的后果就是讓軍隊失去血勇,最終成為漢家悲劇。
冉閔重舉義旗,舉兵抗胡,喚醒了漢人被晉朝壓制的武勇和血性,漢武雄風雖然不在了,可是漢人骨子里的熱血還沒有徹底冷卻。魏**西軍不是大宋軍隊,不是明末明軍,不是滿清被閹割掉血性的綿羊軍。此時,他們是重拾漢武雄風的大魏鐵軍。
劉衍和葉咸的戰略戰術安排,很難說誰比誰更加高明,只能說雙方各有打算。劉衍想要依靠羯人善戰的優勢,打破魏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讓中亞各國都掀起反抗魏軍西征的**。而葉咸則是想續寫魏軍無敵的神話,讓中亞各國再也生不出反抗的心思。當然,最后會出現什么結果,就要看雙方戰場上的表現。
麻光弼的鑿穿戰術,打了將近一個時辰,仍然沒有奏效。八千精銳傷亡過半,馬力也漸漸疲憊,麻光弼不由得大急。然而在這個時候,騎十九團接替指揮的十九三營少校副營長石斌卻下達了“斷鋒”的戰術指令。
整整一個排,五十六騎,每八騎并列,用繩索綑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小型的連環馬陣。這是一個陷井,目的就是打掉羯人最后的靈魂“麻光弼”。
麻光弼的戰馬已經換了三匹,就連他的狼頭重刀也折斷了,此時換成了一柄馬矟。每八騎形成一個內凹型的半圓,**兩刀,左右六槍,形成一個鎖子!很快八騎與麻光弼接戰了。左右各三柄長槍如毒蛇出洞,直取麻光弼的要害,而中間兩柄橫刀也蓄勢待發。
然而,麻光弼端是了得,馬矟一輪,六柄長槍應聲而斷,而此時兩柄橫刀也橫劈而下。可惜,麻光弼的速度太快了,在橫刀六名長槍騎兵后,他還有時間刺殺那兩名橫刀手。不過,麻光弼也不是沒有危險,八匹連環戰馬將麻光弼連人帶馬困住了。在這個時候,第二個八人小組又開始出手了。
“救將軍,快救將軍!”
羯族見麻光弼遇險,也紛紛怪叫著沖了上來。只是他們卻已經來不及了。麻光弼無奈,只得來一計漂亮的鐙里藏身,躲過了這致命的六槍。可是他的戰馬卻沒有那么幸運了,至少四槍刺中了麻光弼跨下的戰馬。戰馬嘶鳴著,倒在了地上。
看著麻光弼墜馬,其他羯騎都快瘋了,而魏**西軍將士則開懷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