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初戰笈多
成立內閣,稀釋皇帝手中的權力,這是冉明計劃內的事情。皇帝這個工作,在歷史上要想做好其實并不容易,冉明不像老朱,擁有無限的精力,冉明也想好好享受一下生活。
大明版的內閣制就涌上冉明的心頭,明朝內閣制,事實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政治體制,哪怕天子再混蛋,國家都能照常運轉,研究明史的人或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皇帝越是不作為,像成化天子因為口吃的原因二十多年不見外臣,還有那個喜歡做木匠活的天啟帝,偏偏崇禎上臺,要想大權獨攬,結果還國事每況俞下。
明朝的內閣制,其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掌控政府實權的內閣和負責實際事務的六部脫節,使得首輔可以輕易獨攬大權,大多數閣臣找不到負責的具體事務只能淪為擺設、起不到輔佐作用,而六部則因為負責事務的大臣地位降低而行事常常掣肘,結果上下溝通不暢運轉不靈。
而冉明則把內閣成員各職責細化,每一個閣員則單獨負責一塊,這樣,首輔大臣(官稱丞相、也有人稱其為首相)可以統攬全局,而其他閣臣也可以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施展拳腳,上下一體如臂使指。
最初冉明打算把六部尚書全部入閣,然后加上首輔,這個是七個內閣成員,然而由于歷史上中國都是封建社會,而魏國則是工商資本主義社會,社會體制不同,所以原本的六部架構,就無法滿足國家的需求。
不過冉明可沒有像后世天朝那樣弄出二十六個部來,而是弄出了十七個部,除石油、化工、航天、鐵路等部門不設,還有外交部冉明也沒有設立。所謂的外交部仍沿稱鴻臚寺,外交主管則為鴻臚寺卿。雖然魏國也需要外交工作,但是冉明的宗旨就是軍事為先,不服就干,外交讓步,能用軍事解決的問題,絕不用外交手段解決。
什么縱橫。什么詭辯,這都基于一個現實,國強則外交強,國弱則無外交。認你說破大天,外交也外交不來實在的利益和領土。
所以冉明舉行這個內閣制,既不像唐朝的內閣,也不像明朝的內閣,而是一種在明朝內閣的基礎上進化的內閣制度。冉明繼續說道:“內閣首輔大臣,首輔大臣可由皇帝提名,全國太守、刺史以及職司主事以上官員選舉產生。全國目前共有三百二十八票,外加南洋四鎮總督四票,首輔在全國選舉票數超過半數,則可直接當選,若無半數,則由皇帝任命。而內閣成員,則由內閣首輔大臣負責組閣,把內閣成員提名,有皇帝和開英閣學士審核。”
冉明的介紹中的訊息太多,一時間大臣都消化不了,特別是天英閣這是什么東東?冉明又介紹道:“這個天英閣學士,朕計劃是由魏國公爵以上勛貴兼任,所有公爵以上人員,皆兼職天英閣大學士。”
魏國的候爵泛濫了,可是公爵卻沒有,除了冉閔開國時封了四十八個公爵爵位之外,冉明朝又七個,此時魏國總共只有五十五個公爵,籍羆一個王爵,此時天英閣成員則為五十六人。這么一說,大家都明白了,權力仍沒有下放,而都是在一個圈子里。冉明咳嗽一聲道;“首輔大臣沒有陸相和海相的提名權,海相和陸相以及參謀**為皇帝直接任命,軍官升遷和考功,則歸國防部考功司管理。”
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形成文貴而武賤,歷朝歷代,吏部主管天下官員任免,而武將任免其實也掌握在文臣手中,這樣以來,為了自己的前程,武將不得不向文臣低頭,形成文高武低的局面。
冉明對這種現象非常痛恨,特別是在后世當冉明看到歷史上韓琦為了打壓狄青,對其部將不而殺。還說出了名:“東華門唱名才是好男兒。”明宋兩代,其實有一點是相同,那就是國家視軍人為奴隸,這樣也不能怪軍人不為國家賣命。冉明痛感由于賤視武人導武人地位低下,以至于軍隊戰斗力每況愈下的教訓,于是著意提高武人的地位,將軍隊的統御之權完全抓在手中,讓軍隊自成體系,不允許文官通過掌握升遷的方式來壓低武人的地位。并且,他多次賜予軍隊中的高官榮銜,以便給他們更有底氣維護自己的地位。
他并不害怕給武人以高地位之后武人會作亂,因為他知道,只要民心軍心在朝廷一邊,誰作亂都不可能得逞,極少有人會鋌而走險——而如果民心軍心盡失的話,就算武人不作亂,王朝又怎么能保得住呢?
冉明其實更相信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功高蓋主之臣,只有無能之君。就像后世天朝太祖,他從來沒有直接打過任何一仗,天朝那么多將帥,誰敢反他?至于后代扶不上墻,那也怪不得別人,就算把天下將領都玩廢了,可是還有外敵啊,北方游牧民族都是在漢民族強盛的時期俯首聽命,可是一旦中原王朝露出疲軟之色,他們就會像見到血的狼一樣,一涌而上。對于這一點,冉明更相信,維系統治的基礎不是武人亂政,而是朝廷不作為。唐朝形成藩鎮的根本原因就是朝廷官僚**,大量寒門人才沒有出頭的機會,所以他們才會依附藩鎮,對抗**。
要想保持廉潔有效的運轉體制,只有在制度上著手,加強透明化管理,讓貪腐無處遁形。**受賄抓住之后,立即抄家滅族,在這個時代可不像后世,撈錢想上外國跑,門都沒有。
這么一說開,在場的大臣們都明白了,這個首輔和可以說是丞相,而閣員則為左右仆射,雖然名稱不同,但是職責卻相同。丞相不能兼管軍事,否則置皇帝與何地?再說首輔擁有了內閣提名權,把人事權和財權都掌握在手中,這個權力已經夠大了。這么一改革,其實大臣們也都非常贊同,把六部改為十七部,這樣以來就多了十一個部堂尚書,二十二個侍郎,四十八個職司主事,這等于多置了八十一個高官位置,這樣也是皆大歡喜。
王簡道:“陛下,可如此以來,這皇權。”
冉明擺擺手道:“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朕是人,不是神,也會累,也會疲憊。人也會越來越老,漢武帝年輕的時候是何等的英明,遠見**,可是到了晚年也一樣昏庸。朕就像把國事托付給大臣,維持國家的運轉,這樣以來,朕可以好好歇歇,也可以離開這九重之地,出外面看看朕的這大好河山。”
“陛下明見**,臣等不及!”眾臣看到冉明這樣輕易自動放權,頓時欣喜異常。
皇位爭奪是非常血腥的,這也是天下動亂的根子,誰都想當皇帝,都想享受天下至尊的樂趣。然而,這同樣是一個禍根,一旦改朝換代,皇族的下場也是非常悲慘的。除了劉阿斗之外,很少有人可以善終,特別是愛新覺羅氏,那簡直就是逆天了。冉明把權力放給首輔,自己把握軍權,也不怕首輔想當皇帝,槍桿子里出政權,任誰是再大的本領,也敵不過槍,敵不過軍隊。
就在這個時候,秘書郎習辟疆抱著一大疊文件,把所有的文件下放給在場的大臣。這些文件是冉明和王猛制定的責任內閣制度的書面文字文件,上面明確而詳細的寫明了新成立的部是什么權限,有什么職責,首相的必備條件。
冉明可不像明朝弄什么非清貴文臣入閣,什么非翰林不得入閣,其實清貴文臣用閣,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漏洞,聽上去非常好聽,可是事實上呢,那些翰林學士不是狀元就是榜眼、探花之流,文章詩詞倒樣樣出眾,可是對于地方治理和國家管理絕對會是一頭霧水。
冉明入閣的條件則非常奇葩,首先明確規定,未在邊地為官者不得入閣。這一點是冉明想破了腦袋想出來的制度,首先是中國王朝歷朝歷代對外疆地區治理根本不到位,像**,在漢朝時期已經是樂浪郡的轄境了,偏偏千年傳承,最后在明朝獨立了出去,至于交州諸郡更不用說了,哪怕占領的地盤再大,如果沒有合適的人才去治理,仍然無法進行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