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兵不厭詐
也難怪王猛會非常吃驚,冉烽是冉閔的養子。也是冉閔培養的一員將才,在原本的歷史時空里,冉閔的朱龍戰馬倒斃,冉烽把自己的戰馬,讓給冉閔。可是冉閔卻沒有同意。或許那個時候,冉閔和窮途末路的楚霸王一樣,心灰意冷了。但是不可否認,至少在兵法方面,冉烽是深得冉閔的真傳。
對于這個打仗喜歡中規中矩的將領,是事實上這樣的將領才最難以對付。只有堂堂正正之師,憑借力量才能穩壓他,任何計謀都會適得其反。王猛雖然只是一個鄴城令,但是作為冉明真正的心腹,他得到的情報,遠比他的這個職位來得更多。
盡管當初冉閔把安北軍的三個營調出安北軍,去支援冉明,其實就是發現籍羆,不準確的說是籍破虜在秘密建立培養自己的嫡系軍隊。調出這三個營,目的也是為了切斷他們與籍羆的聯系。對于這三個安北精銳步兵營的情況,無論當時的“天聾地啞”,還是當初的粘桿處,都留下的相對的記錄。根據這些記錄,王猛知道這三個步兵營,雖然裝備不錯,但是卻是沒有經歷過惡仗的新兵居多,輔以籍羆的家臣家丁作為軍隊基層骨干,但是戰斗力卻不一屬于一流的。特別是步兵面對騎兵的劣勢,縱然籍破虜有了充足的準備,冉烽所部一萬余騎兵也不應該吃虧,特別是傷亡近半,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了。
王猛更慎重的是那三四萬仆從軍,到底是什么樣的存在。
龐大的船隊行駛的黃河上,緩緩靠近了漳水的交叉口。冉智站在甲板上,背手而立。在大船最底層的船艙內,無數倭人被驅使牛馬一樣,驅趕到狹窄的船艙里,他們吃力的搖動船槳,為大船提供動力。每天辛苦的勞動,勉強換取兩三個果腹的窩窩頭。在船艙里,還有一些等級較高的倭奴國人,這些人穿著嶄新的麻布衣服,手持**。只要看到那些動作稍稍遲緩的倭人,馬上就是一聲暴喝道:“八嘎!”接著**就像雨點一樣抽打下去。
冉智也是無可奈何,南洋諸島早被冉明占據,冉智在夷州,渡過了最初的困難時期,在傳授了土著漢化農耕之后,這個寶島同樣不缺少糧食,但是他卻缺少人力,臨海郡人口早已被他劫掠了一半多,隨著冉智大舉登陸東晉沿海地區,這些地方的百姓為了避免被劫掠,不得不向內地遷移。這樣以來,冉智想要在晉國劫掠人口越來越困難。可是要向深入魏國沿海劫掠人口,冉智不僅害怕引來冉明的瘋狂報復,無奈之下,為了避免被冉明發現,他只得向東北的大海上探索。
終于冉智發現了倭國。這個時候,倭國還沒有真正的統一。至于所謂倭國的天照大神的原型卑彌呼,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刑馬臺國的女王,因為三個時期魏國賜于親魏倭王印,這才名義號稱統一。事實上進入壹與(臺與)為王時,內亂就開始了。依靠自身的力量,壹與(臺與)不得不派出人尋求中國的支援,這才派出人抵達的建康。只是東晉在這個時候,能給倭國的支援非常少,最終褚蒜子派出了一支一百多人的僧侶、使者團,出面調停倭國內亂,然而使團出發十幾年卻沒有傳回來任何消息,就連使團成員生死也不知道。
不過,冉智卻發現了倭國的好處,那就是這個國家的人口很多,短短幾年時間,冉智先后在倭國劫掠了十多萬青壯人口,這些基本就是倭國所謂的武士戰敗被俘虜的。冉智發現這些倭國人非常溫順,作戰卻非常勇猛。冉智也非常喜歡,就武裝了一批由倭國武士組成的仆從軍。
“主人!”就在這時無聲無息,甲板上出現一個穿著明光鎧甲的將領,不過這個將領的身材卻不高大,威武的明光鎧甲穿在他的身上,仿佛有點沐猴而冠的感覺。這是冉智麾下的倭奴國的首領,原本雄霸紗海道的北條大能。北條大能已經學會說漢語了,這個時期的漢語,可比后世的英語有影響力多了。在倭國都是以說漢語為榮的。
作為最早投靠冉智的大名,冉智對北條大能還算不錯。至少給了他非常大的自主權。不過北條大能就和他們后世的子孫很像,是典型的軟的欺硬的怕。在劫掠倭國本土的時候,冉智用了不少火藥武器,這讓還處于原始社會,特別是生產力低下的東海道一時間恐懼到了骨子里,擁有三十余萬人口的東海道,絲毫生不出反抗的意志。
在北條大能看來,一聲聲的炸雷在不斷的回響,震徹綿綿的群山,身邊的人不斷地被雷劈死,誰也不知道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于是他們開始抱頭鼠竄。可是,這個時候,那個魔王開始降下神火,這種火怎么也熄不滅,哪怕跳進水里,仍然繼續燃燒。直到把人燒成黑炭。當冉智高喝降者不殺聲,通過翻譯,北條大能就像聽到了天籟之音。
冉智就是天上降臨人間的魔神,他投靠魔神,當魔神的使徒,也是一種莫大的榮耀。魔神給他一身精鋼打造的甲胄,這讓北條大能更加欣喜若狂。倭國不是沒有鐵器,雖然有這卻非常稀少。北條大能支向刑馬臺朝供的時候,曾見過這種東西,不過女王手中好像也就不足十套。但是魔神不同,他身邊數萬甲士,居然人人都是這種裝備。這讓北條大能非常震撼。
在冉智面前,這個北條大能都顯得非常恭敬。
冉智道:“北條,你這個姓氏太過繞口,不如就跟著本王,改成姓冉吧!大哉乾元,能者干杰也。以后你就叫冉元杰吧!”
聽到這話,這讓北條大能激烈的親吻著冉智的靴子。被賜姓是作為臣屬的莫大榮耀,特別是跟隨主公的姓氏,在倭奴國,這是上位者對待心腹的常見拉攏手段。如果北條大能,不現在的冉元杰若是不懂這個,他可以買塊豆腐撞墻自殺了。
事實上冉智有他的考慮,冉智不是不清楚冉明的實力,而是太清楚了。哪怕明明知道鄴城此時空虛,他仍沒有分兵,直接進攻鄴城。而是打算用已經暴露出來的冉裕那三個營,和這三四萬仆從軍吸引魏國各地援軍的注意,他的嫡系漢家兵馬,才是最厲害的殺招。
冉智道:“冉烽是本王皇父的養兄,也算兄弟一場。他雖然經過小敗,卻也不能小視。如今他又重整兵馬,尾隨而擊。如果我們能一鼓作氣攻下鄴城還好,就怕攻城受挫,難免有腹背受敵的危險。所以本王讓你率領你的部曲,在此登陸,進擊黃河南岸的樂昌城。攻下樂昌城,在樂昌守住至少七天,為本王贏得時間。若本王成功奪回皇位,當上魏國皇帝,本王到時候就冊封你為倭國國王!”
“哈伊。臣,絕不辱命!”冉元杰大聲道。
“很好!”冉智道:“船只準備靠岸,登陸。”
樂昌就是后世的南樂,樂昌位于河南省東北隅,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漢置樂昌縣,北魏改昌樂縣,五代后唐改為南樂,后南樂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時空,拓跋氏沒有機會再建立北魏了,所以樂昌仍然沿用漢朝的名字。南樂雖然是一個平原城池,但是由于鄴城在后越時期成為了政治中心,這個扼守著黃河水道,交通非常便利,所以也成為南北貨物交易之地。
別看區區一座原本不足七千人口的小城,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人口增加了十倍,成為了擁有近八萬余人口的上縣。此時冉元杰率領仆從軍上岸,直接渡口西南十八公里的縣城。此時這里屬于兗州樂昌郡,是縣和郡同垣,因為郡治所在地,所以城墻防衛規模不算太小。
早在渡口那五十名余鄉勇點燃狼煙,樂昌就進入了緊急戰備狀態,經過緊急擴充,這個原本擁有不到一千名郡國兵的城池,短短時間內擴充到了三千余兵馬。當然這些兵馬,都是沒有怎么訓練過的百姓,戰斗力非常低。
說實話,作為內陸城池。樂昌城的城墻也不算高大,周圍全是兩丈八尺高的城墻,最大規模防衛建筑,也不過是三座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