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凌遲
“形器不存,方寸海納。”其實這句話和后世那句有名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意思非常相近,同時也是王猛這個人的施政理念。王猛不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也不是無欲則剛理想主義者,但是他卻是一個典型的儒沉思想家。
在歷史上王猛出山輔佐苻堅,并沒有因為苻堅是氐人,而故意偏袒氐人貴族胡作非為,而是禁暴鋤奸,雷厲風行。王猛不是一個理想主義,對于冉明這一次使用炸彈伏擊,一舉鏟除禿發部的舉動也是從內心里贊成的。
王猛對待民族問題上的主張和唐朝的開明政策是一致的,也主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但是這有一個前提,那是必須服從朝廷領導。
當冉明得知王猛居然利用了一幫胡人細作,在河西四處宣揚這次天降神罰以及冉明的過往事跡象。不得不說,這才是王猛第一次在冉明面前表現出他非凡的手腕。這一招出手,讓冉明刮目相看。
這簡直就是后世的輿論戰,其實不止輿論戰,還有特種作戰的影子。不少窮兇極惡之徒,王猛也命人用炸彈直接炸死。好吧,你不是不相信天會降下神罰嗎?我就把代替上天懲罰你。在河西各部散播的各種消息,像說冉明善戰,戰功赫赫,這倒是真的。可是要說冉明可以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那就是胡扯了。可是這些謠之中,真的有,假的也有,真真假假,讓人無從分辨。更絕的是,只要有人看出破綻,王猛還派人殺掉到那些聰明人,這樣以來,恐怕聰明人也不敢胡說八道了。
通過這次輿論戰,王猛不僅給冉明樹立了一個光明正大的光輝形象,同時也在法理上占了上風,證明禿發部是自尋死路,是罪該萬死,是死有余辜,不值得同情。王猛還趁機宣揚大魏冉氏正統的地位,以及冉閔的天命所歸,就算“天聾地啞”發現王猛動了手腳,冉閔也只得認下來,冉閔也肯定不站出來反駁。
如今的河西,包括秦涼、以及西域,到處都流傳著一個漢家神明昊天天降神罰的傳說。不相信?那就看看禿發部的下場。
不要不相信輿論戰的威力,使用得好了,勝過十萬雄兵。當然,在這個時代輿論的局限性還非常明顯,必須口口相傳,不僅速度慢,而且冉明創辦的報紙,在輿論戰中,河西的作用實在有限,河西識字率太低,報紙上的消息,只能在一個特定的小圈子里流傳。這讓冉明很是郁悶。
習慣了后世網絡、平面電視輿論宣傳的冉明,在這里很是不適應。冉明和王猛又討論了后續的方案。
不過在對于處置廣武趙氏趙振這個問題上,冉明與王猛產生了分歧。冉明必竟是一個后世之人,殺人不過頭點地,把趙振公開審判,然后殺掉就是了。至于廣武趙氏的男丁,也要徹底審查,如果是確實為禿發烏孤賣命,損害民族利益的嚴厲處置,如果是十歲以下的男子或婦孺,能免則免吧。
可是王猛卻不同意。
王猛道:“自從殿下在上邽建國,微臣就著手收集河西、秦、雍、涼的情報,無數情報匯總之后,得出一個結論。某些豪強對朝廷毫無好感,特別是廣武趙氏,他們最初依靠投降涼國張氏,成功從一個金城趙氏分離出來,然后利用了張氏在涼國的威勢,以旁枝逼迫金城趙氏。特別是在張氏沒落之后,廣武趙氏就派出家中子弟,以謀士、幕僚或將佐的身份,四處鉆營。趙振之從兄趙奮則投降了吐谷渾辟溪,為吐谷渾倉曹佐吏,趙振之族侄趙圖,則為宇文忔護軍參軍,如今已經隨宇文忔去了西域。廣武趙氏并不是一個特例,而是河西,乃至整個秦、雍、涼,以及整個天下所有士族豪強的普遍做法。幾乎所有豪強和士族都會讓族中精英子弟投靠各方勢力,無論哪一方勢力最終得勢,他們的家族都會最終受益。為了斷絕士族豪強的這個念頭,必須從嚴從重處置趙振。”
冉明看了看粘桿處的情報道:“廣武趙氏男女老弱共計一百九十七人,男一百二十一人,女七十六人,其中五旬以上三十三人,十歲以下四十五人。這只是廣武趙氏本族族人,如果再算上趙振的母族、妻族……”
王猛不假思索的道:“算上其妻族、母族以及已之同族,已經抓獲的共計男女四百六十六人,在逃者三十七人,已經下發海捕文書了!”
冉明無奈的苦笑道:“四百多人。”
“準確的說是五百零三人!”王猛糾正冉明的語誤道.
冉明道:“這要殺掉五百多人,其中還有不少是不足十歲的兒童,這慘無人道啊!”
王猛平靜的道:“治世安邦可以用禮,用德教化百姓,理混亂當需以嚴法。此河西混亂已久,人心不古,殿下若威振四邊,光憑麾下精銳鐵騎就可以做到了。但是若要收復人心,則必須斷絕士族豪強念想,殺一個趙振還不夠,必須將廣武趙氏從世界上抹除。讓那些準備投靠外敵,背叛自己國家和民族會是一個什么下場!”
冉明仍無法釋懷的道:“只是那些孩子有什么錯?”
“什么錯?”王猛道:“身在帝王家,冉氏也沒有退路了。惜日魏武帝(曹操)也是不世雄主,然司馬篡位后,曹氏子孫何在?如果要說錯,那就是投錯了胎。”
冉明痛苦的閉上了眼睛,歷史上遺禍子孫的事件層出不窮,他們甚至連不足百天的嬰兒都不會放過,這就是該死的政治。從情感上,冉明并不愿意處置廣武趙氏老弱婦孺,也不懼怕他們會報復,只是從理智上看,王猛是正確的。也只有使用如此手段,才能威懾眾人。一句良臣擇主而侍,就是典型的漢奸邏輯。
冉明道:“三天后,公審趙振,宣判其罪后,明證正身,凌遲。誅其九族。”
素利和林狴繼續他們的逃亡之路。他們已經逃進了北方的沙漠中,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是蒙古語,定居部落巴丹吉林而得名,當然在這個時候,蒙古族還沒有形成,自然也沒有蒙古語,更沒有巴丹吉林沙漠。
這塊面積占中國第三大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是沙漠中的奇葩。因為這塊沙漠擁有一百多個湖泊,湖泊蘆葦叢生,水鳥嬉戲,簡直就是大漠江南。
林狴和素利二人的部曲已稅減到了不足百人,每一次交鋒,他們的人數就是大量減少,好在他們的運氣不錯,進入沙漠后,居然接連遇到湖泊,并沒有斷水之憂。天無絕人之路,沙漠中狼多,林狴和素利自然不會缺少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