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一點教訓
在古代,國都附近往往是天下間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魏國立都于鄴,早在永興初鄴城足足擁有二十余萬軍民,而到了現在,鄴城城郭已經擴大了三倍以上,特別是鄴城東面三十里的豐樂鎮,幾乎與鄴城聯在了一起。
以黃帝紀元四七九八年為例,鄴城共有戶籍十二七千九八十四戶,共九十一萬八千五百八十八人,況且這還不算禁衛軍六個步兵師和御林軍一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如果算上這些軍隊,鄴城近郊將聚集了一百一十萬常住人口,加上無法詳細統計出來的流動人口,鄴城包括近郊恐怕突破一百五十萬人口。鄴城雖然不小,可是比起魏國如今二十五州之地,只能算一個巴掌大的地方,而魏國很多州、郡都沒有鄴城人口多。
特別是魏國新設立的庭州,共十九郡才三十萬百姓,而庭州漢人卻不足二成。至于楚州,雖然有百姓百萬之眾,然而漢民別說兩成了,恐怕百不足一。這樣的新納之地,必須花費巨大的精力進行治理。原本這近萬多新晉士子,是冉明的希望,可是看到這些寒士也不愿意去邊州為官,冉明就頭大了。
大唐擴土速度非常快,從貞觀十四年(公元**零年)候君集平高昌開始算起,到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咸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也可以說唐軍用了二十三年的時間就侵吞中亞三百余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然而讓人最為惋惜的是,唐代雖然占領了那么多地方,卻沒有進行有效的治理,隨著唐朝勢弱,這些地區都先后叛出。冉明是一個站在歷史肩膀上的巨人,自然不想重蹈唐朝的覆轍,可是對于百姓不肯移民,冉明都是采取發配的方式,在魏國廢除死刑,罪大惡極的人,發配南洋海外殖民地,情節較重的發配庭楚兩州,至于情節一般的也發配幽燕之地。
在魏國就是尋常打個架斗毆,或者小偷小摸,這樣的一般民事案件,不好意思,最少發配一千里,這個一千里可不是從鄴城開始算的,而是從魏國原二十一州的邊境開始算起,如果是發配南疆地區,那么不好意思就要從交州最南的邊境開始算起,什么發配嶺南,根本想都不用想。移民的百姓部分因為有罪囚和府兵,還有趨利的商賈或冒險者,倒不是最難解決的,可是官員問題卻難得多了。官員如果不情愿,你也不能綁著去,否則他們就是在當地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混日子。必須是心甘心情愿,付出極大的熱情和心血才能把新納之地治理好,最快的時間融入大魏治下。
在后世天朝建國初期,太祖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重要指示,結果千萬城市青年趕赴邊疆和農村,在充足的精英人才的幫助下,極大的加快了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可是冉明也提出了類似的指示,可是偏偏響應者渺渺。
冉明的苦惱被皇后謝道韞在看眼里,也急在心里。不過謝道韞卻不想給冉明后宮干涉政治的印象也沒有主動詢問。可是冉明的憂慮之色,非但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反而更加嚴重。謝道韞忍不住道:“陛下,臣妾也知道軍國大事,后宮不得干涉,可是您也要保重身體啊,這才短短幾天時間,您就瘦了一圈!”
“哈哈!”冉明聽聞此,大笑道:“對于別人而,軍政機密不能輕易外泄,但令姜你與別人不同。你與朕乃夫妻,休戚與共,不瞞你說,朕這次正打算經略楚、庭二州,使之兩地可成為我大魏西方重鎮,可現如今楚、庭二州經過戰亂非常破敗,人煙稀少,別說發展,就連能成為安西軍的后勤補給基地都非常困難,楚庭二州要成為魏國西方重鎮,不僅要為大軍提供糧草,各種配套設施也必不可少。可是要發展楚庭二州,在朕看來,還是任重而道遠!”
謝道韞道:“陛下何不效仿秦始皇和漢高祖之策?”
“秦始皇和漢高祖?”冉明一時間也迷惑了道:“你是說?”
“遷天下富戶,以實關中!”謝道韞道:“秦末漢初,關中戰亂,人口損失極大,漢高祖又從天下各地遷富戶入關中,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時間內,就把關中發展成了天下之基。陛下若要發展楚、庭二州,何不從徐揚八郡遷入百姓。天下定則中樞大興,天下亂則安于邊角。鄴城乃為天下之根本,則不可輕動。可徐揚八郡則不一樣,徐揚八郡本來就是因為五胡亂華,從中原南遷而去,徐揚八郡因承繼了北方的人口與財富,這才繁榮起來,如今若要楚、庭二州繁榮最好就是讓徐揚八郡百姓遷入。”
冉明聽了謝道韞的話沉默不語,其實冉明也知道謝道韞考慮的絕對不止充足楚、庭二州那么簡單的表面問題,其實謝道韞也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作為士族門閥巨頭陳郡謝氏嫡女,謝道韞深知士族門閥的生存之道,也知道士族門閥的能量和底蘊。
其實東晉的士族門閥對冉明是有著非常大的怨氣,首先冉明開創了科舉制度,壟斷了那些士族門閥對統治權的壟斷,冉明發明活字印刷術,又開創了平民三級教育,這也等于斬斷了士族門閥對文化知識的壟斷,更甚的是冉明極力打壓糧價,并且從南洋弄來大量糧食,免除了百姓的饑荒危機,但是這樣做斷了士族門閥斂財的門路。要知道在古代每逢天災兵禍,都是士族門閥發展壯大的最佳時機。
由于天災兵禍,流民增多,士族門閥就可以以極低的價格,獲得私奴和蔭戶,而且因為天災兵禍糧食缺乏,士族門閥就可以利用其積蓄的糧食,大發國難之財。黃帝紀元四七九八年一年,因為長江上游益州發生大的暴雨災害,而且中下游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僅顆粒未收的郡縣就多達上百,至于減產的就多達四百余郡縣,按照以往,這場巨大的災害,不餓死或病死上百萬人,不暴發幾十場大小不等的民變,就是不和常理的。但是偏偏在魏國朝廷高效的運作下,災情損失和以往并沒有太大的變化,然而結果卻天差地別,這場遍及四百余縣的災害,傷亡雖然也多達數萬人,但是卻極少發生餓死人的事件。
那些士族門閥眼看著即將到嘴的肥肉,卻苦于因為冉明的威懾,不敢下嘴,這讓那些士族門閥甭提會有多郁悶了,雖然冉明努力避免了無數無辜百姓的枉死,卻得罪了不少士族門閥,。冉明甚至可以想象,那些士族門閥肯定會劃圈詛咒他。
而謝道韞在這個時候提出遷移徐揚八郡富戶,這次冉明命冉昐和冉昀二人微服出行,冉昀和冉昐二人對于此行的報告都是可以說是公文式的奏折,冉明并沒有看出什么問題。恐怕謝道韞聽到了什么風聲。
冉明沉吟道:“江南初定,人心不穩,若是強制動遷富戶,會引起動蕩!”
謝道韞道:“是否動亂,要看怎么做。其實如今明眼人誰都知道,建康雖然與洛陽、長安一樣,并列成為魏國三大陪都之一,但是建康沿落已成事實。只是人情貪惰厭勞,既然生長于斯,除非有大利益或者大迫害大部分人便不想動彈。陛下如今要做的,也只是設法推動一下他們而已。”
冉明思考了一下,漸漸有了主意。隨后冉明召開內閣會議。按照魏國內閣制度,縣以下官員內閣可以自行按照制定委任,而郡太守和州刺史這一級別的官員,則需要內閣提名,皇帝審核。
對于新置楚庭二州的官職爭奪,顯然沒有中南半島三州熱門,雖然以前中南半島也被中原認為是化外之地,蠻荒地帶。然而經過冉明和司馬聃對中南半島的開發和探索,這里的情況漸漸被人們熟悉,雖然中南半島熱了一點,風大雨水多,可是這里的氣候是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度,任何人都非常重視農業,咱們的老祖宗對于良田,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據之門外的,所以對于中南三州州郡官員,很多官員都認為新建之地,容易出成績,所以爭著前往這三州之地。
可是對于極西的楚州和庭州而,則不怎么熱衷了。可以說興趣欠缺。等到內閣諸臣到齊,冉明道:“庭州與楚州乃大魏新置之地,為了平穩過渡,朕擬在庭楚二州的基礎上,設立安西大督護,負責管治庭楚二州之民政。不知內閣對安西大督護可有什么推薦人選?”
負責二州的大督護,魏國從前可沒有這個官職,而且也沒有前例可依,不過楚州和庭州雖然只是兩州之地,但是這兩州卻是魏國最大的兩個州,面積加起來足足五百多萬公里,幾乎是東漢十三州面積之和,管理這么一大塊地方,不僅需要忠誠、資歷、威望,更需要能力。如今魏國朝廷里有能力的人不在少數,可是附和這上述四個條件的人,還真不好挑不出來。首先要說資歷,魏國領土擴張非常快,能符合一州刺史要求的,大部分都在任上,如果要挑選安西大督護,首先要考慮原二十一州刺史、其次是各部堂尚書或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