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慧眼如炬
郗超臉上露出沉思之色。
郗曇是郗超的祖父太尉郗鑒的次子,一路官運享通,而立之年就做到了散騎侍郎。在歷史上郗曇更與他的姐夫王羲之關系親密。就連王羲之成名之作《蘭亭序集》真跡都作為陪葬品,放在他的墓中。
作為世家子弟的郗曇,心高氣傲,向來不聽人勸諫。而且此人還有一個缺點,吃硬不吃軟。用句不好聽的話說就是,欺軟怕硬,驕橫縱狂之輩。郗超也在為難,如果他好相勸,他的二叔肯定不自己的帳。若是惡相向,恐怕就會讓自己的名譽受損。
看著郗超遲遲沒有表態。帳中一個長相如猛張飛一樣的虎將,粗聲粗氣的道:“大將軍不必憂心,周楚不才,愿率領本部人馬,返回襄陽催討糧草。如若糧草不能按照運抵洛陽,楚甘愿受大將軍軍法處置!”
周楚也是東晉歷史上的一員虎將。在平行的歷史上,司馬勛反,周楚與朱序二人內外夾擊,以弱勢兵力,平定了司馬勛的叛亂。而且在后期平定巴蜀之亂,立下赫赫戰功,最終死在任上!在桓溫的陣營中,他同毛虎生、鄧遐并稱桓溫的三虎大將!
聽到周楚的話,桓溫臉上露出苦笑不得的表情。雖然郗曇在士族中名聲響亮,不過,桓溫卻沒有把郗曇放在眼中。以桓溫的智慧,豈能看不出郗曇的弱點。他甚至可以猜測出周楚將會使用的辦法,他肯定是回到襄陽,派兵將郗曇擒下,逼其就范。若曇不從,周楚必殺之。
殺一個郗曇并沒有什么難度。不過桓溫要顧忌郗超的感受。必竟郗超是桓溫用得最順手,對其心思猜測得最透徹。桓溫沒有答應周楚的請求,他轉而向孟嘉問道“以萬年之見?應該如休處置?”
孟嘉微微一笑道:“以元孫(周楚的表字)將軍之能,萬年深信,元孫將軍肯會萬到功成。不過,此時,正值大將軍與魏軍對戰關鍵時機,而且也正是大將軍用人之際。有道是好鋼當然要用在刀刃上,元孫將軍在此處之能,明顯更大于返回襄陽!萬年以為,鷹揚將軍有勇有謀,而且身份頗為顯赫,料郗重熙也會給鷹揚將軍一個面子!”
孟嘉的話一說出,就連周楚也心服口服。孟嘉口中的鷹揚將軍名叫桓沖,乃桓溫之弟。東晉歷史上有名的將領,軍事家。桓氏與謝氏有劇烈的沖突。但他仍以國家為首,犧牲宗族利益,將原本桓溫時取得的揚州刺史職位讓了給謝安,反倒自愿出鎮外地。后又與謝氏于東西兩邊協力防御前秦的進攻,助東晉于淝水之戰中獲勝。在平行的歷史上,他更是桓溫臨終之際托付之人。如果桓沖有異心,他完全有機會,有實力顛覆晉朝朝廷。可是在前奏攻晉,淝水大戰之際,桓沖舍棄了小我,成全了大義!
而且,他還是一個善于把守戰機的軍事家,戰略眼光敏銳。依靠戰功,漸漸升到了車騎將軍之職。
桓溫想了想,自古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他同時也想到,荊州才是自己的根基,必須有一個身份足夠重,才智足夠應付各種突發事件的心腹坐陣。而桓沖是桓溫的親弟弟,忠心問題根本不需要考慮,自己的弟弟才能絕對不在自己之下,他只需要一個機會。有桓沖坐陣荊州,朝廷將對荊州無計可施。只要荊州九郡在手,桓溫自己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桓溫沉吟一下,方點頭道:“如此甚好,這樣就由鷹揚將軍桓沖率領三千兵士返回襄陽催討糧草!”
桓沖躬身領命,欣然同意。
桓溫做事倒很果斷干脆,隨即便讓孟嘉寫了軍令,交由他簽字畫押之后,交給了桓沖,讓他立刻就率軍出發。桓溫總解決了后顧之憂,臉上和顏悅色的道:“諸位,糧草之急縱然已解,我們面對魏軍,應該何去何從?”
無論孟嘉、還是郗超,都從桓溫話語中聽出濃深的不滿之意。局勢突然變化,讓他們始料未及。孟嘉和郗超二人,都根據冉閔的性格特點,判斷出冉閔斷然不會與晉朝發生直接沖突。可是事實上,冉閔不僅沒有作壁上觀,反而狠手連出,張溫率領魏國百戰之師出了壺關,南渡黃河。
就算不用腦袋,用膝蓋想也能猜測出張溫是來干嘛了。
一個冉明就足夠讓桓溫頭疼的了,再加上一個老將張溫,桓溫勝利的希望不是沒有,而是非常渺茫。
更何況就連董潤也出馬了。董潤和張溫這可是魏國開國元勛碩果僅存的三大元勛之一。鄧遐、沈勁能力雖然不錯,可是他們苦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八千剛剛組織起來,幾乎沒有經過訓練,甲具不全的新軍,如果能抵得過董潤這個跟殺得羯人人頭滾滾,匈奴人望風而逃,鮮卑人含恨沙場的宿將?
洛陽,其實別說打了,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一個問題。
一旦董潤消滅袁真等人,就會從譙郡西進,沿著穎川,陳郡、許昌千里大迂回南陽,桓溫大軍就是歸路斷絕。
當時,孟嘉和郗超二人理解桓溫的不滿。必竟這件事,是他們的失職。
幾乎與此同時,孟嘉和郗超拱手道:“大將軍……”
郗超看自信滿滿的孟嘉不由得莞爾一笑。
郗超和孟嘉都是有才華的人,有道是武無第一,文無第二。桓溫的幕僚團隊中,哪一個是庸俗之輩,這里面的人物哪一個不是當時的俊杰,像大畫家顧愷之,謝安、孫盛、王坦之、郗超。孟嘉看著郗超充滿挑釁的眼神。孟嘉也生出了比試之心。道:“不如景興與吾把主意寫在紙上,請大將軍定奪如何?”
“固從所愿!”
很快,帳中捉筆小吏將兩份文房四寶放在孟嘉和郗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