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呈秀頓時拉下了臉來,對著兒子訓斥道:“那你還在等什么,還不快去把那幾個聽到話語的人找來,我要親自聽他們說…”
在崔鐸被父親趕出門打探消息時,在薊州縣衙后街的一所宅院內,臨時借住在此處的蔣德璟,正仔細傾聽著,幾位勘察河道地形的官吏,講述他們治理薊運河的方案。
“薊運河的干流河道始于薊縣九王莊,流經薊州、寶坻、寧河、漢沽、塘沽幾個縣,全長約300里,經北塘口入海。
這條河的最大缺點便是,河道蜿蜒曲折、主河槽過水斷面小,兩岸河堤缺乏維護。一到雨季,下游就泛濫成災。但是到了旱季,河中水量不足,又難以灌溉兩岸的田地。因此下游盡為沼澤荒地,或是斥鹵之地。
而薊州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山區同南方洼地高差近千米。山區占據了約薊州一半地方,不少山頭巖石裸露在外,根本無法存留住雨水。
如果能在州河中游的鳳凰山與翠屏山之間劈山截流,把上游的沿河盆地變成一個水域遼闊的山中之湖,則不僅可以消除下游的洪澇災害,還能同時解決上下游百姓的用水問題。
根據我們的計算,只要水庫蓄水能達到16.5米,就能在下游開發出150萬畝良田。”一名中年官吏對著蔣德璟侃侃而談的說道。
坐在椅子上的蔣德璟,用手按著自己的太陽穴,想讓自己清醒一些。雖然崇禎自己掛名擔任了海河治理的總指揮,但是真正做事的卻是他這個副總指揮。
海河治理,聽上去好像只是治理一條河流,但事實上已經囊括了黃河以北的,華北平原的全部水系。
雖然針對每條分支河流建立了分支指揮部,且范景文還幫助他接手了灤河水系的治理工作。但是蔣德璟還是覺得,如果能夠把自己分成幾個人來用就好了。
薊運河這邊算是難度最小的河道治理工作了,但是隨著幾名勘察官員走遍了整條流域后,提出了一個以山谷為水庫的宏大方案后,頓時便引起了崇禎的興趣。
這個時代的官員們,包括蔣德璟在內,對于治理河道還處于修修補補的概念之內。基本上沒有什么人會想過,淹沒上游的十幾萬畝良田,然后換取下游改造出上百萬畝良田的宏大設想。
事實上這種想要改天換地的豪情只會出現在一個王朝的上升時期,在王朝末年幾乎沒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冒險的方案。
剛開始聽到這個計劃時,蔣德璟并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有人想要迎合崇禎,博取皇帝的好感。畢竟從崇禎登基以來,就一直推動著一個個大工程前進著。
現在朝野上下的官員都知道,現在這位陛下就不是一個喜歡安靜的皇帝,倒是有些像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凡是一心想要治下無事的官員,基本上都會被崇禎打入另冊,倒是一些愛折騰的官吏,經常得到崇禎的問候。
朝廷的風向如此,自然就不缺乏想要幸近的小人了。但是抵達了薊州,同幾名官吏去勘察了那座山谷之后,聽著這些官吏拿出來的計算書和方案,蔣德璟不得不承認,這的確是個不錯的方案。若是能夠成功,倒是可以極大的緩解北方糧食產量不足的問題。
“如果按照這個方案行事,這山谷內要遷移出多少人?工期大約要多久?這條攔河大壩要用工又要幾何?”蔣德璟放下了手,對著面前的幾位官吏開口問道。
看著蔣德璟再無剛剛抵達時不滿的顏色,這讓幾名提出水庫方案的官吏,頓時放心了不少。
一名官吏馬上回道:“山谷內大約有76個村子,8千多人要遷移出去。攔河大壩全長2203米,大壩高度20米,壩頂寬6米。只要有4萬勞力,一年內就能完工…”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最好還是趁著現在冬閑的時候動工,這樣也就不用耽誤一年了。”蔣德璟若有所思的說道。
他面前的幾名官吏頓時連連點頭,不過其中一名官吏小心的看著蔣德璟的臉色說道:“不過這個消息不知怎的,現在已經傳了出去。薊州的鄉紳和百姓似乎都不太樂意。據說這山谷內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前兵部尚書崔大人家的。”
蔣德璟只是遲疑了下,便開口說道:“不急,我先寫一封奏章,把你們的詳細方案一起呈報給陛下。待陛下回定奪之后,我再去見見這位崔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