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很快就把部隊分成了三個部分,他把降人組成的左翼交給了袞楚克臺吉,把附庸部落組成的右翼交給了貴英恰,而自己同弟弟粆圖臺吉,則親自率領著最為精銳的察哈爾本部坐鎮中軍。
而在明蒙聯軍這邊,卜石兔、白彥臺吉、埃不哈等右翼蒙古部落組成的聯軍,在明國接收了他們部落中的老弱之后,便從七、八萬人的兵力,降到了3萬4千人。
雖然蒙古聯軍的人數下降了,但是剔除了老弱,又得到了明軍支援的一部分武器鎧甲,右翼蒙古各部聯軍的實力非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一截。
而孫承宗率領的戰時大本營,對宣府、大同兩鎮進行精簡整頓之后,以薊州鎮的車騎營、關寧部隊抽調出來的騎兵為骨干,重新擴出了三師六旅共計4萬5千人的編制。
不過駐扎在豐川的,只有3旅6營,1萬8千步兵,還有兩個騎兵師共計6千人。此外便是吳懷率領的第一騎兵聯隊,和一只12門火炮組成的步炮團。
在由袁崇煥負責的建立宣府、大同野戰軍編制時,他故意略過了大本營無法過多干涉的第一騎兵聯隊。因為這只部隊名義上乃是皇帝親軍,雖然暫時接受了臨時大本營的指揮,但是在戰后卻會脫離**謀部的控制。
因此袁崇煥并不想過多的增強,這只不受**謀部控制的武力,不過吳懷顯然并不這么想。
雖然大本營并沒有給予,第一騎兵聯隊擴充的計劃。但是當吳懷率領第一騎兵聯隊抵達大同之后,便對著那些蒙古部落中騎術嫻熟的騎士起了興趣。
在林丹汗率部西遷的過程中,眾多擋在察哈爾部遷移路線上的蒙古部落,都被這只龐大的隊伍所碾碎了。
而蒙古人雖然有所謂的左右翼三萬戶之分,但是在廣袤的草原上,還有許多數量不大的小部落,他們并沒有非常明確的國家觀念,只是忠誠于自己的小部落。
當察哈爾部西遷奪走了他們賴以生存的草場之后,失去草場的這些小部落就開始四處游蕩,按照草原過往的經驗,這些小部落如果在冬天還找不到落腳之地,或是被較大的部落所吸納,那么這個部落中的大多數人,將會消亡于這個冬天。
而漠西、漠北蒙古距離都太遙遠,被奪去了大部分牲口的小部落根本走不了這么長的路。
于是大多數小部落都匯集到了大同、宣府一帶的邊塞,希望能夠獲得右翼蒙古大部落的庇護,或是得到大明的救濟。
不過顯然,卜石兔、白彥臺吉、埃不哈等右翼蒙古的首領們,根本沒有多余的糧食招募這些小部落,他們現在連自己的部落屬民都難以養活。
這些小部落,不得不一邊哀傷著為死去親人唱著喪歌,一邊帶著部落中剩余的財產,沿著長城向著東面而去,他們并不知道東面有什么在等待著他們,不過他們很清楚,在原地停留下去,只會是等死而已。
這些幾十人組成的小部落,在向東面行走的路途上,只能以打獵或是向長城關口的明軍乞討食物,才能堅持著走下去。
不管是打獵還是明軍的憐憫,是無法救活這么一只高達數萬人的遷徙隊伍的。因此在行走的旅途中,不斷有老人、病人自愿的離開了隊伍,向著山林或是草原深處走去。
他們試圖以這種方式,為部落節省下一點點口糧,好讓自己的部落能夠在遇到希望之前活著。
吳懷是在張家口外,準備偵查宣府到大同的關外地形時,遇到了這些部落的。
看著這些老人、婦人同親人訣別后,毅然不顧的向著遠處的草原走去,想要給他們留下一點生的希望時,他的心臟某處似乎被觸動了。
吳懷不顧宣府官員的反對,把這些蒙古小部落接納到了關內來,并親自向崇禎上書請求。
他的理由是,這些小部落在經過長途跋涉之后,剩下的都是最為強壯的人員。這些人只要稍加訓練,就會是最好的騎兵。
而這些蒙古人對于自己的部落是如此的忠誠,只要大明能夠接納安撫這些部落,那么他們也一定會忠誠于大明。
這些小部落出身的蒙古人,比起那些大部落出身的蒙古人,一定會更為可靠。因為在最危急的時候,挽救他們的是大明,而不是什么黃金家族。
吳懷的請求獲得了崇禎的認可,宮內派出了一個小組,專門安排接收這些陷入絕境的蒙古部落。不過崇禎也規定了,只能在張家口以東進行援助。
換而之,如果這些小部落無法走到張家口,就不會得到大明的救濟。
在張家口一共有1萬余蒙古人獲得了大明的救濟,這一萬余人基本沒有什么老弱病殘,吳懷從中挑選了3000人作為自己的輔兵。
加上吳懷的這只人馬,明蒙聯軍的兵力就是6萬2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