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100人的增援部隊中,居然有20名騎兵。明軍雖然準備好了,西班牙人也許會出城支援的準備,但是卻沒有預料到這座城中會有騎兵。
這只部隊沿著山丘和海岸之間的平坦道路,先是沖垮了擋在自己面前的一只小部隊,接著便從側面擊潰了正在進攻城堡的明軍,兩門大佛郎機炮也被西班牙人毀壞了。
西班牙人的這場反擊,甚至把明軍從島上趕了下來,兩天下來四海營失去戰斗力的士兵居然超過了400人,這已經是這次出征七分之一的兵力了。
這兩天來的失利,讓許心素、彼得、董衛賢幾人,都開始考慮撤退的計劃了。
雖然島上的菲律賓土著并沒有什么戰斗力,但是那些西班牙人卻都是真正的職業軍人,他們對于這種小規模的殖民戰爭,簡直是得心應手。
不管是防御、進攻、反擊,每一次的時機都掌握的恰到好處。而四海營這邊則剛好相反,進攻的時候亂糟糟的沒有隊形可,稍稍遇到挫折就一窩蜂的逃跑,看起來完全是一隊烏合之眾。
這只軍隊的勇氣,完全是系于董衛賢等幾名武官的個人武勇之上。郭慶有些懷疑,如果董衛賢在戰場上出現了意外,這只軍隊中還有誰能站出來領導。
而明軍的接連失利,也讓許心素感覺到,彼得手下的那些荷蘭人,對于自己和明軍都表現出了,一絲若有若無的輕蔑之意。
許心素的心里還記得,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不是僅僅驅逐西班牙人的勢力出臺灣,重要的是通過這場戰爭,讓西班牙人和荷蘭人都要敬畏于大明的武力。
如果這場戰爭造成了相反的結果,他懷疑陛下是不是還會保持對自己的信任。畢竟能夠控制海洋的人選還有很多,陛下的選擇可不止他一個。
許心素正想著,是不是同董衛賢商議一下,先暫時退回淡水,讓四海營重整了旗鼓,再來謀劃雞籠。
然而明軍的幾位指揮官還沒有商議出個結果,從許心素留在淡水的手下,已經派了一艘船趕了過來。
根據這位手下的信使所,嘉義男鄭芝龍以臺海巡閱使的名義,派出了3艘船前來接受淡水城了。
如果不是駐守淡水城的主力是四海營的人,鄭芝龍的手下也知道四海營身后站的是宮內,因此不敢輕舉妄動,估計都要直接動武了。
鄭芝龍的意思很明確,他是臺海巡閱使,臺灣的海防就應該歸他管理。而許心素是東海巡閱使,管不到臺灣的海防。他只要淡水河口的港口,至于內陸部分依然歸于四海營。
許心素頗有些出離憤怒了,他立刻聲稱要帶著艦隊返回淡水同鄭芝龍的部下理論。
董衛賢和郭慶自然死死攔住了他,許心素顯然有返回淡水同鄭芝龍火拼的打算。也許這樣一來,他可以把雞籠征戰失敗的責任推給鄭芝龍,從而逃脫了戰敗之責。
但是,乘坐這只艦隊的董衛賢和郭慶,將被動的被許心素拖下水,卷入到他同鄭芝龍的私人恩怨中去。
郭慶顯然不想被許心素當槍使,而董衛賢則更擔心四海營的未來。畢竟在這個臺灣島上,沒有了鄭芝龍的協助,四海營的處境就頗為艱難了。
很快郭慶便提議,由他接手進攻雞籠的部隊指揮權,而董衛賢返回淡水調停此事。作為四海營的主官,董衛賢事實上還有代表著皇帝陛下私人產業的身份。由他出面,就算是鄭芝龍本人也要給個面子。
而且,郭慶還認為,正好趁著這個機會,把岸上的200多名傷員送回后方去,這些傷員的**聲,已經嚴重削弱了士兵的作戰意志。
郭慶的提議,雖然讓許心素有些失望,但是董衛賢卻覺得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在他看來,現在四海營也失去了繼續進攻的意愿,不如讓他們先休養幾天恢復下士氣,等他從淡水回來再做計較。
隨著董衛賢帶著大批傷員離去,郭慶很快取得了四海營的指揮權。從京城而來的軍事觀察小組成員共有5人,除了兩名非作戰人員,其他三人都是陸軍軍官學校的優等生。
在郭慶的安排下,兩名非作戰人員接管了四海營的后勤事務,而其他兩人和他自己開始了對四海營士兵的重新編組。
董衛賢走后,郭慶便停下了對西班牙人的進攻,明荷聯軍同西班牙人之間,出現了短暫的平靜。
郭慶除了整頓軍隊之余,還找了一塊向陽坡地把死難的軍士埋葬了下去。在舉行了一個小小的祭奠儀式之后,四海營的將士們終于恢復了一些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