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寧國、太平、廣德出身的官員頓時不做聲了,分開之后,這四府的士子不用去和蘇松地區的士子爭奪舉人、進士名額,顯然比改制之前要好的多了。
應天府、松江府兩地出身的官員同樣認可了,能夠不和蘇州士子一起考試,顯然是個好事。
真正吃虧的是蘇州府和浙江兩地的讀書人,這兩地因為經濟發達,又加上學風鼎盛,因此在分地區的進士考試中,都是上榜人數的大頭。
不過現在失去了同為南卷地區的南直隸官員的支持,反對分省制科舉的聲音頓時弱小了下去。
朱由檢繼續看著地圖說道:“陜西之地,地方廣闊,外接漠南、漠西蒙古、烏斯藏,雖然有陜西巡撫、三邊總督之設,但是事權不一,且西安處于腹地對于邊境也難以及時反應。
朕以為甘肅、寧夏、延安府可以單獨設立省,如此一來陜西巡撫就不必再操心邊事,只要負責陜西的民生治理就可以了。三邊總督也可以專心負責,甘肅、寧夏、延安府的軍事防御工作。”
朝中官員們討論了許久之后,最后還是贊成了崇禎的分省方式。而且在崇禎的提議之下,對于大明各地的巡撫和各省邊境進行了調整,確保巡撫管轄的區域不出現跨省的狀態。
這一省級行政區的調整,讓大明多出了8個省,達到了21省兩京,北直隸也劃出了一個河北省出來。
300個固定的進士名額分掉了205個,剩下95個名額按照試卷評分,擇優錄取。
通過了各省的調整方案之后,朱由檢松了口氣,認為今天朝會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陛下,臣有本啟奏。”剛放松下來的朱由檢,忽然聽到了孫承宗的聲音。
“孫先生請說。”
“臣以為,如今營州三屯衛的改制已經差不多完成了。臣希望陛下能夠準許,老臣接手營州屯衛,招募軍士,組建新軍。”孫承宗聲音洪亮的說道。
朱由檢只思考了下,便說道:“就算改制之后,也只不過是保證了營州三衛的土地數量,想要恢復足夠的軍戶人口未必會夠。朕打算把義務兵役制從營州三衛,擴展到順義、平谷、薊州三地。”
孫承宗倒是不介意把義務兵役制擴大,畢竟這是為新軍提供兵源,但是黃立極卻有些擔憂。
“陛下,這順義等地剛剛經過民變,現在應當以安撫民心為主,貿然推出義務兵役制,是否不太妥當?”
“朕倒不覺得這是擾民,正因為京畿民變剛剛平息,三地民戶必然有不少因此而破家的,把身強力壯者征入軍中,也可讓地方安寧,不至于滋生盜匪。”朱由檢反駁道。
黃立極思索了一陣后說道:“陛下這義務兵役制,可以吸納地方青壯,免得滋擾地方。但若是有家室者,來年徭役豈不是家中無丁可出,陛下可否免去有家室者的兵役?”
“義務兵役制若是不能一視同仁,那么和衛所制有什么區別,有權勢者必然會走門路逃脫兵役,到時候義務兵役制豈不成了變相的徭役?
朕以為不必限制征兵的對象,但是可以提高征兵家屬的待遇,比如服兵役者就不必再服徭役,也不必再繳納丁口銀及戶口鹽鈔。”朱由檢仔細的辯解道。
王在晉頓時上前說道:“陛下,這軍士免役是正常之舉,但是北地運輸任務繁重,若是征發的免役軍士過多,則臣恐怕到時邊軍物資的輸送,將會征發不到足夠的民壯。因此臣請陛下限定下,這新軍的征兵規模。”
王在晉的話倒是讓朱由檢思考了一會,他才開口說道:“朕以為今后軍資運送,還是要以軍隊自運為主。百姓畢竟不是軍隊,讓他們運輸物資,被敵軍攔截了怎么辦?規定時間內物資沒運到怎么辦?
而且朕看過京營的軍士,朕覺得并不是什么軍士都能上戰場殺敵的,那些上不了戰場的軍士,難道連運輸點軍資都做不了嗎?”
崇禎的反問讓王在晉沉默不語,朱由檢注視了下方寂靜無聲的群臣,終于語氣稍稍緩和的開口說道:“至于新軍招募的規模嗎,一個營3千2百人,就先招募兩個營好了。待這兩個營見到成效了,再決定是否擴大新軍的招募。”
兩個營的規模,比營州三屯衛的定額還少,這倒是讓王在晉、黃立極、郭允厚松了口氣。
他們原本害怕,崇禎年少氣盛,一心想要擴大軍隊的規模。一方面會助長武人勢力的膨脹,另一方面也會讓國庫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