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的代表們接受了崇禎的建議,決定由鄂爾多斯部的薩囊徹辰主持法典編撰的工作,而崇禎則轉頭委托了黃道周及章嘉活佛擔任法典編撰小組的顧問,對法典編撰的內容進行審核及提出建議。
大會即將結束之時,多羅大福晉囊囊、蘇泰大福晉等八位福晉帶著額哲抵達了豐鎮,并當眾向崇禎獻出了傳國玉璽,以請求皇帝對她們及額哲進行庇護。雖說這只是一個形式,真的傳國玉璽已經早就交到了皇帝手中。
但是八位福晉的舉動無疑表示了,她們手中的察哈爾部眾將不會歸還到信任的察哈爾汗手里,并且還再一次降低了未來蒙古大汗的含金量。一個沒有傳國玉璽的蒙古大汗,顯然是不能繼承蒙元法統的。
粆圖臺吉、貴英恰、袞楚克臺吉等察哈爾部親貴看著這一幕,固然是心中糾結不已,其他蒙古諸部的首領見此何嘗不是悵然若失。不過也有一些嗅覺靈敏的部族首領,很快便意識到,傳國玉璽的移交,不僅代表著蒙元法統的消亡,也代表著大明皇帝對于蒙古諸部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權利。
雖然崇禎不會也不能接受蒙古大汗的名頭,但是蒙古諸部顯然需要給這位皇帝陛下進一個尊號,以表示他不僅是漢人的皇帝也是蒙古人的大汗,以確保皇帝陛下在施政時能夠顧及到蒙古人的利益。
在經過了一夜的聯系和討論之后,以卓爾璧、俄木布為首的58名代表在第二日的大會上提出,要給皇帝陛下上“博格達.徹辰汗”的稱號。博格達在蒙語中即為帝王之意,徹辰汗則是指聰明睿智之汗王。
博格達一般只用來稱呼蒙古大汗,而徹辰汗的名頭就比較普通了,索南嘉措就曾經贈給俺答汗"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的稱號。
大明皇帝雖然沒有用武力征服與會的蒙古諸部,但是大明皇帝兩次在草原上用兵,一次擊敗察哈爾部,一次擊敗后金-蒙古聯軍,已經足以震懾這些依附于大明的蒙古部族了。
更何況右翼各部首領,在過去幾年內通過和大明的貿易往來,為自己積攢了不少財富,他們顯然沒有這個勇氣去和皇帝作對,因此卓爾璧、俄木布等人提出的議案,獲得了全體代表的一致贊成。
只不過當卓爾璧、俄木布幾位代表帶著“博格達.徹辰汗”的尊號前去拜見皇帝時,這個尊號卻被崇禎挽拒了。
就在其他人惶惶不安,不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時,俄木布偷偷前去拜見了自己的老師黃道周,向老師請教了皇帝的用意。
正在整理手中這幾年為蒙古民眾判過的案子,好以之指導蒙古法典編撰的黃道周,只是詳細詢問了他們同皇帝見面時的經過,便有些了然的說道:“陛下說的是不適合,并不是不需要,可見陛下并沒有怪罪你們多事,只是嫌棄你們商議出來的這個稱號不好而已。”
俄木布不由誠心向老師請教道:“不知老師以為,這個稱號何處不適合?陛下會接受一個什么樣的稱號?”
黃道周低著頭思索了片刻便說道:“徹辰兩字,在初代順義王身上就用過了,陛下身為大明之君主,又怎么可能接受一個臣子用過的封號。以漢人而得汗王稱號的,最尊貴者莫過于唐太宗了。你們把徹辰汗改成天可汗,估計陛下就不會反對了…”
在邊疆鍛煉了幾年的黃道周,這次倒是沒猜錯崇禎的心意,當幾位蒙古代表把稱號改為“博格達.天可汗”后,崇禎這一次終于沒在拒絕,于是豐鎮上下頓時忙碌了起來,準備弄上一場典禮,為蒙古諸部代表正式向皇帝進尊號。
面對這場忽里臺大會的走向,粆圖臺吉無疑是心中最不舒服的一位,不過看著其他代表興高采烈的模樣,他也知道大事底定,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扭轉時局的。
本就沒有什么堅韌性格的他,想出的最消極的反抗方式,也不過就是早早跑回了自己的住所,沒有繼續和其他代表們一起準備為崇禎敬賀而已。
不過即便粆圖臺吉剛返回住所躲清靜,這邊就有人上門拜訪他了,他聽了仆從的介紹之后,趕緊親自出門迎接。來拜訪他的,正是之前和他交好,并常常貸款給他開銷的山西商人常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