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稍稍思考了一下,便恍然大悟般的向皇帝詢問道:“那么陛下想要青年學會承擔的教育問題,想來也應當是在鄉村設立小學和對普通百姓進行掃盲的工作了。
青年學會的成員派駐到鄉村建立小學,不僅可以解決鄉村的教育工作,還能借此機會完成改革政策的宣傳工作,這的確是一舉兩得的辦法。
不過陛下,有一件事,學生還是想要請陛下解說一二,不知陛下是否愿意答應?”
對于夏允彝能夠舉一反三的表現,朱由檢心里倒是愉快的很,能夠這么快理解他的想法,只要夏允彝能夠全心全意的去做青年學會的工作,那么對他來說,就能大大的減輕了自己身上的負擔。
“行,你說來聽聽,朕盡量滿足你的要求。”朱由檢對他揚了揚手說道。
夏允彝注視著崇禎說道:“陛下在各地廣設小學,選用的小學課本,不僅采用了簡化字、標點符號、從左往右書寫的格式,還選用了不少背離圣賢之道的偏頗之學。
學生就是想要請教,陛下設立這樣的小學,究竟是想要教育出什么樣的人才?不識經典,不通金石之學,不明圣人之教誨,當這些學生從小學畢業之后,豈不是難以進入科場?他們學習的這些內容,同朝廷推行的改革又有什么樣的聯系呢?”
對于夏允彝的這個問題,倒是真讓朱由檢沉思了許久,他思前想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謹慎的組織語說道:“彝仲應當知道,農夫耕田,尚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說。
朝廷辦學教育,自然也應當有一個目的。以彝仲來看,若是現在的縣學教育上不進行改革,朝廷能夠獲得一批能夠將大明治理成大同世界的人才嗎?”
夏允彝苦思良久,終于還是搖了搖頭說道:“恐怕不能。”
朱由檢便繼續說道:“那么以今日大明的教育政策,能夠培養出一批,解決大明百姓溫飽問題的人才嗎?”
夏允彝倒很想說一聲是,但是他思考再三,想到這兩年在地方上見到的那些官吏士紳,終于還是搖著頭說道:“如果朝廷能夠真正選拔出士子中的人才,學生以為還是有機會再現隆萬之治的。不過以現在的朝政來看,尚不可能。”
朱由檢瞇著眼睛冷靜的說道:“就算是隆萬之治,也還是沒有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否則就不會有百姓將自己的口糧田也抵押給地主士紳的事情了。
朕之所以要推動改革,不僅僅是圖一個隆萬之治的虛名,而是要真正的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
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讓百姓擁有一份土地,一切的財富歸根結底都是從土地中得來的。
如果大明八成的土地集中在三成不到的人口手上,那么剩下的七**口要如何依靠二成土地去養活自己?到了那個時候,百姓揭竿而起,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我大明現在的教育都是引導天下的讀書人進入科場,以舉業為目的。有的人從垂髫童子考到了蒼蒼白發,依舊不肯放棄,為什么會如此?
宋真宗趙恒有一首詩就說的很好: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以科舉為目的的教育,教出來的無不是想要做官發財之人。他們讀書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做官,夢想著一朝成名天下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做了官,自然就要發財,就要求田問舍,就要先讓自己和家人享福。朕聽說,下面的官員就有人說過,千里做官只為財,做官不發財,請他都不來啊。
彝仲以為,這樣的士人能夠做事么?他們若是進入了仕途,愿意去變革現在這個有利于他們做官發財的朝廷體制么?你覺得朕能夠依靠這樣一群人,完成大明的改革之路么?”
夏允彝默然無,朱由檢這才繼續說道:“我們想要吃瓜還是吃豆,都必須要自己去種,不要去想著吃現成的。不然就只能嘗到歪瓜爛豆。
朕廣設小學教育的目的,便是培養一群能夠做事的人,能夠支持朝廷改革的人。他們受到的教育并不是為了當官,自然也就不會奢望通過做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就必然會支持大明的社會體系作出改變,讓他們可以依靠自己的雙手和頭腦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只有當底層的百姓被喚醒了想要改變命運的思想,朝廷現在推動的改革才不會人亡政息,改革才會擁有最為堅實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