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提出的集權和分權主張,終于讓一直感覺心里不踏實的黃立極有了一個底。如果朝廷中樞真的能夠做到集中決策之權,禁止下面的官員擅自討論朝廷的政策,對于他這個內閣首輔來說,倒是減輕了不少壓力。
對于現在的內閣來說,最為艱難的不是制定政策的時候,而是向地方發布政策,并要求地方遵照執行的時候。每當內閣好不容易推出了一條政策,地方官員們就有人跳出來挑毛病,然后朝中的一些官員就開始推波助瀾,激化矛盾之后將問題轉嫁到內閣身上,特別是他這個首輔身上。
黃立極當然清楚這些官員這么做的緣由,無非就是想要打擊內閣還有他這個首輔的聲望,最終催促現在這個內閣失去皇帝的信任從而**重新組閣,好讓他們可以上位罷了。
這個世界上任何一項改變現狀的政策,都不可能找不到被人批評的缺點,因為改變現狀就等于讓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受到損失,或是為了長遠的利益而暫時失去眼前的利益。既然有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失,自然就會有政策的反對者。
而只有什么都不做的人,才能好整以暇的批評做事的人,而不必擔心被人攻擊批評。不管是從前的內閣還是現在的內閣,身為大明的管家都是不可能不做事的。更何況正在推進改革的黃立極,更是露出了大量可供人批評的弱點。
可以說,黃立極雖然獲得了比以往大明首輔更多的權力,但是他卻從未有一日享受過這個權力所帶來的好處,反而每一日都戰戰兢兢的應對著,不知會從何處飄來的暗刀暗劍。
這也是為什么他必須要緊緊跟著崇禎的步伐,推動著改革的前進,非如此他就不能保住自己現在的地位啊。也正因為他現在舉著改革的旗幟,所以下面一群對大明現狀不滿的官員,才會力挺他,對抗著那些反對者。
但是這種如履薄冰的日子,黃立極過的實在是有些心力憔悴了。他并不是穿越者,他并不知道十多年后大明就會亡國了,因此對他來說,能夠維持住這個國家的正常運轉,就已經是任內杰出的政績了。
在經過了兩年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原本因為天啟黨爭而分裂對抗的朝廷官員,在改革的過程中開始重新分化站隊,黨爭造成的政治對立開始逐漸和解。
過去幾年中各地災荒不斷,導致田賦收入不斷減少,大明國庫空虛朝廷用度緊張的問題,也因為銀行、工商業、海外貿易的振興開始得到了緩解,光是今年從工商業和關稅中解運到國庫的稅金,已經差不多超過了往年的鹽稅收入,這就是一個極好的兆頭。
而西南的奢安之亂、西北的流民和災民、關外的后金和蒙古、東南的海盜等問題,也一個個的正被解決著,就算沒有解決的,也看到了問題解決的方向。
動蕩不安的社會開始漸漸穩定下來,激烈對抗的政治斗爭開始緩和下來,各地的經濟生產開始得到恢復。到了現在這個局面,黃立極便覺得改革的步伐應當稍稍放緩,采取無為而治的方式更為適合當前的局面了。
然而作為一名不夠堅定的改革者,他此前是在崇禎和想要清算他的東林黨人的逼迫下,才舉起了改革的旗幟。那么到了現在改革風潮已經蔚然成型的時候,他也同樣顧慮頗多的不敢放下手中的這面旗幟。
一旦被改革者視為**,而又不能獲得保守派官員的諒解,他就會成為一個首鼠兩端,人人聲討的政治失敗者了。
現在崇禎送到他面前的集權和分權之策,終于讓黃立極看到了如何將自己身上的政治責任分散出去,和如何獲得對于地方官員的進一步控制,從而為他將來平穩交接內閣權力做好了鋪墊。
一個囊括了大明高級官員的國務委員會,不僅僅會加強朝廷政令的權威,而且也讓黃立極看到了逃脫被皇帝繼續牽制的可能。
如果這個國務委員會成立后,大部分成員還是支持內閣,對大明進一步進行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變革,那么反對改革的聲音無疑會減少很多,對于黃立極執掌的內閣來說就是一件好事。
而如果大多數委員反對進一步改革的政策,對黃立極來說也不是一個壞消息,起碼他不必單獨同崇禎對抗,還要不要繼續深化改革了。
所以黃立極迫不期待的向崇禎表示了稱贊,他這是真心覺得,今天皇帝提出的這個主張很好。稱贊完之后,黃立極看了崇禎面前的書桌后說道:“陛下主張的集權和分權的設想,臣回去后便同閣內的同僚們商議。讓他們連同重新劃分的督撫防區方案一起交給陛下。
不過臣還是想要問一問,陛下出征前寫下的詔書是不是可以銷毀了?**謀部和孫愷陽在本次作戰中固然是勞苦功高,但是臣還是希望陛下能夠賞罰有度,不可太過,否則恐怕會激化宮外某些人的情緒。”
朱由檢想了想說道:“黃先生說的是,此次論功行賞,朕會小心從事,不會給他們太多口舌的。先生若無他事,便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