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謀部的一員,周三畏對于夜不收部隊自然是了解的,驗證了金石信之后,便查驗了金石信帶來的密函,他查看了密函外的密語和火簽完整度后,便把密函交換給了金石信說道:“密語和印記都沒有問題,但是你剛剛說陛下親自率軍來援,已經攻下了石門寨的消息確實么?”
金石信毫不遲疑的回道:“確實如此,不過陛下的密函是指明交付給趙總兵、周參謀和王巡撫三人的,卑職希望能夠盡快進城面見其他兩位大人,然后當場交付任務,再趁夜返回,避免明日敵人開始封鎖歸路。”
周三畏點了點頭,對著身邊的幾位軍官吩咐了幾句,便回頭對他說道:“也好,我這就陪你一起進城,然后同趙、王兩位大人接收陛下的旨意。”
就算是周三畏也同樣不能讓遵化城晚上開啟城門,不過他倒是讓人在西門邊上的城墻上加裝了一個起吊裝置,作為晚間進出城池的通道。
周三畏同金石信兩人坐著晃悠悠的木籠上了城墻之后,便命人去通知了趙率教和王元雅兩人,皇帝有使者潛入遵化城下,要求兩人一起過來接受皇帝的命令。
金石信的到來,雖然只有一些將士知道,但是遵化軍民中原本有些沉悶絕望的氣氛,頓時被打破了。雖然遵化軍民數次擊退了后金軍隊的進攻,但是對于一座被封鎖的城市來說,無法得知外界的消息,不知道援軍什么時候到來,便成了城中軍民最為在意的問題。
對于遵化城內的軍民來說,他們最擔憂的還是,朝廷會不會因為收不到遵化城的消息,干脆就放棄了他們。就算是最普通的平民也知道,如果沒有外援解救遵化,就算遵化城能夠守的再久,也是要淪陷的。
他們同后金敵人在遵化城外已經打到了這種程度,恐怕城破之后不被那些敵人算賬是不可能的。而且這兩天的戰事里,敵人驅使投降明人攻城,絲毫也不在意這些人的性命,又放火燒毀民居,使得遵化百姓對于女真敵人尤為憤恨,遵化軍民就算之前有所動搖的,現在也不敢輕易提出向后金投降的意見。
遵化軍民雖然不愿意投降后金,但是他們對于是否能夠堅持到援軍抵達,也同樣沒有什么信心。敵人這兩天使用的新戰術,更是讓他們覺得城外的西北角大約是保不住了。雖然周三畏帶著自己的部下,拼命堵截后金在西北角上的攻勢,但是在城內的官軍看來,也不過是垂死掙扎罷了。
城內的明軍因此而士氣有些低落了下來,但是皇帝親征,帶著大隊人馬前來救援遵化的消息,頓時讓這些原本垂頭喪氣的官兵們興奮了起來。
這不僅是繼正德皇帝之后,大明又一個親自上陣的皇帝,同時也讓這些遵化軍民感到,他們沒有被朝廷所遺忘。而皇帝親自前來救援,顯然不可能只帶了數千兵馬上前,只要大軍壓近了遵化城,自然就能迫使那些女真人退回去了。
不提遵化城內的軍民因為得到皇帝親征的消息而士氣大漲,遵化城內幾位**也正揉著通紅的眼睛接待著金石信。
趙率教、王元雅,帶著一干文武官吏先是接受了密函,一邊叫人進行翻譯,一邊就開始抓住金石信詢問皇帝親征的消息,和石門一戰的具體情報。
密函上的內容很快就翻譯了出來,上面只有兩條內容,一條是崇禎要求眾人死守遵化城,最少也不能少于15天,讓他有時間調集各處軍隊集結于薊州,然后一體東進為止;
另外一條則是安撫遵化城內的軍民,告訴他們援軍已經抵達距離遵化城60里的地方,只要他們繼續堅守下去,勝利必然會屬于他們。
此外,崇禎還承諾,遵化百姓為協助守城受到的損失,朝廷都會進行賠償,所以希望大家在關鍵時刻要舍棄小家,以保全遵化城。
對于皇帝密函上的兩道命令,趙率教同王元雅都沒有出聲反對。能夠坐守城池,而不是被皇帝命令出城襲擊敵軍,這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他們兩人也承認了密函的效力。
隨后,趙率教和王元雅、周三畏各自寫了一道奏折,說明了這些天遵化城的守城經歷,讓金石信帶回給皇帝。十一月十二日凌晨,金石信等三人再次渡河回到了沙河南岸,回到了部隊。
林世賢取過了金石信交給他的包裹,看了里面三道奏折后,便收好了包裹,對著眾人說道:“很好,我們這便回去向陛下覆命,讓陛下知道遵化城依然在我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