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崇禎讓自己手下的第三營退下去修整,吳懷并不感到意外,畢竟第三騎兵營遭受重創之后,現在還能進行戰斗的人,大約不足一個連。在這種狀況下,第三營差不多已經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讓他們退下去進行修整,他倒也不會反對。
一個營中失去這么多朝夕相處的同伴,對剩下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按照吳懷過去的經驗,營中剩下的軍士接下來士氣消沉幾乎是一定的了。而在戰場上,這種士氣的低落是會不斷傳染的,吳懷也不愿意其他部隊因此而受到影響。
但是,皇帝不僅安排了第三營下去修整,還要把第三營豎立成抗金典型,他就有些不理解了。在他看來,第三營損失如此慘重,不加以處罰就不錯了,怎么還能豎立為典型呢?
在大明軍中一向的慣例就是,兵為將有,勝者賞,敗者罰,至于兵力折騰完了,那就要自己去想辦法補充。第三營雖然在受到后金援軍突襲時奮戰到了最后,等到了第五騎兵師的援軍,最終包圍消滅了這只不到百人的后金援軍。
但是按照大明的軍功制度,首功應當是最終包圍殲滅后金援軍的第五騎兵師,至于第一騎兵師第三營,沒有斬獲多少敵軍,又傷亡如此慘重,只能算是本次戰斗的末功。這也是吳懷為什么一直生悶氣的原因,付出了這么大代價,勝利果實卻被第五騎兵師摘去了。
然而現在皇帝居然要把居于末功的第三營豎為典型來表揚,而忽略了第五騎兵師的首功,這便讓他心里有些七零八落了起來。他一邊認為自己的第三營在這場戰斗的表現,并不遜色于其他人,配的上讓皇帝高看一眼。
但是,他又擔心皇帝過高的贊譽,會引起其他部隊的不滿。畢竟,這不太符合軍中的慣例。猶豫了半天,吳懷不由還是有些遲疑的向皇帝勸說道:“陛下,雖然第三營在戰斗中未曾退后,但是最終擊敗敵軍的,卻是第五騎兵師的部隊,這個抗金典范是不是立在第五騎兵師內更合適一些?”
朱由檢看了他一眼,才平靜的說道:“軍中的有些規矩是要改一改了,朕為什么要把你們叫做新軍?這不僅僅是軍隊訓練要革新,組織要革新,戰技裝備要革新的意思。最重要的還是,軍隊的思想更要革新。
殲滅敵人數量之多少固然是大功,但是服從于大局,為戰役的勝利去啃硬骨頭,則應當是更大的功勞。一句話,朕不能讓老實人吃虧。
另外,在這場戰爭開始之前,朕就已經說過,這是一場國戰。所謂國戰,就是舉國一致的戰爭,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都應當支持這場戰爭,關心這場戰爭。
如何讓整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民眾都來關心和支持這場戰爭,我們就需要讓全體國民尊敬和愛戴我們的軍隊。
一直以來,在大明,軍隊和百姓就是兩個互相隔離的群體。軍隊和百姓之間互相防范互相厭惡。在大明的百姓眼中,就算是自家軍隊,也和土匪沒什么區別。
而在大明軍人的眼中,他們流血犧牲保衛了這個國家和人民,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反而被普通百姓們所厭惡,在他們眼中大明百姓都是一群不懂得感恩的人。
如果我們想要消除這種隔閡,就必須要塑造出一群讓這個國家上下各階層都能認可的英雄出來。什么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殺戮百萬敵國軍民?攻城拔寨,執敵國君王于階下?
朕以為都不是,這樣的軍人只會讓百姓感到敬畏,而不是愛戴。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為了維護弱者而對抗強權,只有這樣的軍人,才能讓百姓尊敬而愛戴。
第三營目前的現狀很符合這個形象,他們打敗了過去數千明軍都無法擊敗的敵人,但是自己也付出了重大傷亡。百姓會尊敬他們的功績,卻又不會畏懼于他們的強大,反而會因為他們以弱者抗擊強者的姿態,而心生同情。
有了第三營作為榜樣,大明百姓就會知道,這個世界上并不是都由強者決定一切。只要他們敢于去斗爭,看似強大的后金,不過就是一只紙老虎而已。
而對于朝堂上的文官們來說,新軍付出了慘重傷亡才能贏得一場勝利,才能讓他們放心下來,不至于對新軍的力量心生畏懼,從而拖我們的后腿。
吳懷,雖然你現在只是一名軍隊將領,但是日后終究會進入到**謀部內。朕希望你今后遇到事情之時,還是應該多想一想。”
吳懷思考了半天,最終搖著頭回道:“臣還是寧愿帶領軍隊為陛下在沙場上廝殺,**謀部的活計,還是交給那些聰明人吧。”
朱由檢對于吳懷的回答搖了搖頭,他看了一眼大堂門外候立的士兵,對著他招了招手,示意他進來報告。
“陛下,卓爾璧和林世賢都已經在外面等候,陛下欲先召見何人?”
朱由檢思考數秒,便回道:“先讓林世賢進來,卓爾璧么?還是讓他再等一等。”
林世賢被帶進大堂時,心情還是比較激動的。雖然他也是陸軍軍官畢業的學生,但是夜不收由于地位特殊,訓練的場地也要求諸多,因此很少能夠見到皇帝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