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極皺著眉頭說道:“興辦工礦就需要大量的流民聚集在一個地方,地方官府本就人手稀少,這么多礦丁工人聚集在一處,龍蛇混雜,他們內部肯定會生出事端來,到時臣怕地方監管不了啊。
另外,一旦有心懷不軌之徒借機煽動礦丁工人鬧事,這些礦區就是禍亂之源啊。而且現在下面許多官員在私下里議論,說開礦不僅污染了地方水土,還有破壞風水之嫌。
臣以為,現在還是把京畿、山西、山東、云南等地的礦山先辦好,再徐徐圖之為好。”
朱由檢搖了搖頭說道:“朕倒是也想徐徐圖之,但是這老天爺他不讓啊。如果不大肆興辦工礦,各地的災民要如何安置?
今年是陜西、京畿、浙江受災,那么明年呢?我們現在的農業就是靠天吃飯,如果老天爺不給面子,百姓就沒飯吃。
但是興辦工礦就不一樣了,受到天氣的干擾很小,只要我們能夠保證礦山采出的礦石、工廠制造的產品能賣的掉,那么被工廠和礦山雇傭的工人就有飯吃。
只要工人們有飯吃,又會又多少人跟著那些心懷不軌的野心家造反呢?古往今來,史書上有的是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的事例。但倒沒怎么記錄,吃飽飯的百姓起來造反的。
此外,興辦工廠和礦山自然是有大量人群集聚的狀況。數千人聚集在一起生活,要是沒個**那才叫有問題。就算是一家人住在一起,都要有個口角,不是嗎?
朕以為,重要的是,當地官府有沒有去進行管理。這一鄉一里的,還要設置鄉老和里長。一個礦區數千人,比有些小縣縣城的人口都多了,你還只設一兩名小吏進行管理,顯然是管不過來的么。
所以把礦區、工廠集結區域,單獨拉出來設置比縣小一級的鄉鎮,按照縣城的衙門設置管理機構,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至于所謂的礦丁工人**什么的,朕讓**謀部設立的地方都督區,完全有足夠的武力進行**了,沒必要再做擔憂之狀了。
而開礦污染水土、破壞風水什么的,應該賠償就賠償,應該進行恢復就進行恢復,沒必要弄的這么緊張。這開礦又不是從我大明才開始的,歷朝歷代都有,有那個王朝是亡在開礦壞了風水上了?”
黃立極心里算是明白了,崇禎這是下定了決心了。他原本反對的意志就不堅決,現在明白了皇帝的心思,自然也就沉默了下去。
另一邊的郭允厚也同樣被崇禎所說服了,和海外拓殖相比,他更能接受興辦工礦。雖然說海外拓殖,可以大量遷走流民,這后遺癥也較小。
但是,除了幾個南方的沿海省份,其他各省的百姓從來沒有遷移到海外的習俗。一來大明百姓基本還是屬于大陸民族,安土重遷才是他們的本性;二來按照大明主流的觀念,離開了大陸,相當于是拋棄了祖宗廬墓,實在是大不孝。
因此,當浙江杭嘉湖地區遭遇水災,朝廷想要遷移一些災民前往臺灣時,響應者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基本是一些沒有土地的百姓,也不愿意遷移臺灣去獲取20畝無償的土地。
但是興辦工礦則不然,北方百姓本就有開采煤礦的傳統,特別是山西、山東、河南和河北地區。因為這些地區開發較早,平原上早就沒有什么成片的森林了,為了獲得便宜的燃料,只能選擇開礦。
郭允厚想了想說道:“既然陛下有了這治標治本之策,那么我們倒是可以決定一些事情了。凡是擁護朝廷抑制兼并、興辦工礦、海外拓殖政策的官紳,自然是朝廷倚重的對象。那么與之相反的官紳,顯然就是朝廷要進行打擊的對象了?”
朱由檢輕輕鼓掌說道:“郭先生說的不錯,此外,為了配合這地方衛所的改革,朕希望內閣提出配套的地方政府體制改革。”
黃立極有些意外的看著朱由檢說道:“陛下這話是何意?”
朱由檢認真的回道:“既然地方衛所制改成地方都督府,并建立三級武力體系。那么相應的,為了供給本地區都督府的物資供給,和政治地位上的對等。
朕覺得,應當按照十個地方都督區的范圍,建立十個總督區。而總督區之下分成若干巡撫區,巡撫區之下便是府、縣兩級行政區。
巡撫管理民政和巡撫區內的武裝力量,總督領導地方都督府和各巡撫公署。這樣地方上可以及時處理一些突發事件和小事情,而朝廷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整個國家政策的考量上。”
黃立極同郭允厚對視了一眼,頗有些無可奈何的說道:“陛下,這樣的話,地方的權力是不是過大了?總督掌握地方軍政大權,這同唐時藩鎮的節度使,豈不是一般無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