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燮帶著兩名弟子乘著驛站的馬車從左安門進入了京城,因為父親被上官陷害,一向明哲保身不愿進入官場的他,事實上并不愿意接受皇帝的征召。
但是先有友人黃道周的請求,又有皇帝的手書,特別是手書上寫的那兩句詩文,讓他實在是無法再推諉下去了。
從通州換乘的驛站馬車,同之前的二輪馬車相比,車廂內要寬敞了許多,行駛的時候也平穩了許多。
兩名跟他一起上京的學生,正好奇的觀察著車外京城的風物,這和他們曾經聽說過的京城面貌大不相同。
都說北地風沙大,粉塵和干透了的糞便揚起后,那種味道真是讓人無法說。
但就他們現在看到的景象,也只是塵土大了一些,并沒有那些客商們說的這么恐怕。
而且原本顛簸不停的馬車進入了城內之后,也變得平穩了起來。
“老師,這京城的人還真奇怪,居然把鐵條也鋪設在地上了,這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啊?”兩名學生看了半天風景,不由回頭向張燮好奇的詢問道。
原本還在沉思著,這趟入京會有什么變化的張燮,聞頓時微笑著說道:“老師同你們一樣,多少年沒來京城了。同樣不知道這些京城的新玩意,還是等到了會同館后,去問問…”
張燮原本以為,就算自己入京之后,皇帝也不會立刻召見自己。因此第二天一早,他吩咐兩名學生在館內整理行囊,自己則準備出門去拜會下在京城的友人。
但是他剛剛走出會同館的大門,館內的小吏就追趕了上來通知他,陛下要立即召見他。
張燮雖然感到有些詫異,但還是立刻跟著這名小吏返回了會同館。
前來傳話的內宦,看到小吏把人追回來之后,頓時松了口氣,然后趕緊催促他上車,前往宮內晉見陛下去了。
內宦帶著他來到武英殿之后,就有人過來帶著他進入了武英殿內。
張燮看著崇禎坐在被隔出來的辦公用房內,而不是在正殿寶座上接見自己,感覺頗為驚奇。不過他還是不動聲色,規規矩矩的先向崇禎行完了禮。
兩人見完禮之后,朱由檢便招呼他進入內間說話。張燮謹慎的在皇帝賜座上坐了下來,然后低頭等著皇帝的問話。
“你就是張紹和?”朱由檢手中捏著一本書向他發問道。
雖然知道皇帝的問話并沒有惡意,但是張燮心里還是有些緊張,他趕緊曲了曲身體說道:“臣正是漳州府舉人張燮,山野一愚夫,愧受陛下之贈字。”
朱由檢沒有理會張燮的推脫之詞,反而揚了揚手中的書籍說道:“你這本《東西洋考》寫的很不錯啊,兩洋40個國家的沿革、事跡、形勢、物產和貿易情況都寫了下來。
還記載了前往這些國家的水程、二洋針路、海洋氣象、潮汐的資料,實在是我大明海商出門前,第一要讀之書。朕打算將之刊印,然后向海商協會進行推薦,你可愿意?”
這本書原本是張燮受海澄知縣陶镕和漳州府司理蕭基、督餉別駕王起宗委托,著手編寫,作為漳州與東、西洋各國貿易通商的指南。
老實說,剛開始的時候張燮并沒有把這本書看的有多重要,中間還停頓了一段時間。不過再次被漳州府督糧通判王起宗拜托之后,他才真正把心思用到了編輯這本書上。
而一旦他全身心的投入之后,才真正的被這些海外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所吸引,認為讓大明百姓多了解些海外情況,也好趨利避害,方以一種認真的態度完成了此書。
這本書不僅廣泛采錄政府邸報、檔案文件,參閱許多前人和當代人的筆記、著述,還采訪舟師、船戶、水手、海商,經過詳細、嚴密的考訂和編輯。
但對于他來說,這本書還是留下了不少遺憾的,那就是他并沒有奔赴海外親自驗證這些資料,畢竟出海的風險太大,家人都不約而同的阻止了他。
看到皇帝如此重視他這本,花費了數年時間,費盡心力寫作的《東西洋考》,張燮心里還真是有些滿足感了,“陛下厚愛,臣受寵若驚。”
朱由檢笑了笑,然后就放下了手中的書籍說道:“不過這本書中,也有一些瑕疵。
比如成書時間過久,現在東西兩洋各國的變化,顯然同書內的記錄還是有出入的。海商只能把這本書作為參考,而無法再用來指導自己的經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