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將近15萬元的巨額投入,居然不在自己的家鄉經過,要是出了點什么意外,他們顯然有些鞭長莫及。
而馮銓因為急于在皇帝面前立功,不能就這么兩手空空的去見皇帝,因此不得不出頭勸說他的這些同鄉為皇帝出點力。
在一番勸說之下,這些士紳們終于改變了注意,愿意投資一條鐵路試驗一番。但是他們沒有選擇皇帝準備修建的京西鐵路,而是要求用鐵路把京城和涿州連接起來。
這些士紳們覺得,即便是鐵路不能成,反正鐵軌也還是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的,扒了這些鐵軌也能挽回些損失。
而要是鐵路成功了,那么對他們的利益就更大了。涿州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因此農業還是發展的挺不錯的。但是涿州的河流并不是直接流向北京,而是先入白洋淀,再轉道運河的。
從涿州運往京城的糧食和其他貨物,水運同陸運的費用都差不多。而想要運到附近地區販賣,他的周邊卻都是較為發達的農業區域,根本賣不上價。
如果這鐵路真的有這些工匠們說的這么出色,那么鐵路開通之后,不僅減少了他們上京城所花費的時間。也同樣減少了他們運貨上京的費用。
涿州靠近山西,這里不少人家都是山西的移民,因此對于經商并不那么抵觸。既然投資鐵路未必會血本無歸,他們也就勉強被馮銓說服了。
朱由檢沉默了一會之后,便對著馮銓說道:“修建涿州至京城的鐵路,估計要在30-40萬元之間。只要你募集來的資金不少于15萬元,那么朕就會補足剩余的資金缺口。
修建鐵路之前要勘察,且沒有京西鐵路的完成,門頭溝煉出的鐵軌也無法運出來,因此這條鐵路會放到下半年去干。”
馮銓略略心算了一下,他估計自己籌集個10萬元,再找士紳們報效5萬元,那么皇帝的要求也就完成了。
想明白后,馮銓便一臉堅定的向皇帝表態說道:“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會盡快辦妥此事…”
馮銓等人剛剛離去,王承恩便拿著一份文件走進來交給了皇帝,并說道:“大司寇希望求見陛下。”
朱由檢拿著文件翻看了起來,發覺是內閣調整人事的一份名單,他眉頭微皺的念了出來:“倪元璐進禮部侍郎,黃道周擢詹事府少詹事?”
朱由檢放下了名單,沉默了片刻就對著王承恩說道:“召大司寇晉見,另外你去查查,最近內閣諸位先生都做了些什么?”
王承恩答應了一聲,便出去替崇禎傳話了。片刻之后,袁可立就拿著一封文書走了進來。
朱由檢站在外間同大司寇見了禮,才邀請他一起走入內間敘話。袁可立坐下后,便對著崇禎說道:“上次陛下同臣交談之后,臣回去思考了幾天,終于想出了刑部變革的方案,請陛下過目。”
崇禎仔細的看完了袁可立擬定的刑部變革方案,發覺里面的內容大多參照了,他上次同袁可立交談中的設想,把刑部分為一司二院,即巡警司、檢察院、法院。
朱由檢放下了文件后,便抬頭誠懇的對著袁可立詢問道:“大司寇的擬定的方案很周詳,朕沒有什么意見。朕想問問,大司寇心目中,適合主持二院的人選都是誰?”
袁可立沉吟了會,便開口說道:“臣以為,讓劉鴻訓主持法院,讓楊所修主持檢察院較為合適。”
袁可立提出的兩個人選里,劉鴻訓是天啟皇帝貶斥的東林黨人,袁可立想要幫助黨人起復,倒是沒什么可懷疑的。
不過這個楊所修卻不是什么東林黨人,而是首輔黃立極的親信。聯系到剛剛那份內閣的人事調整文書,崇禎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不過他并沒有說什么,而是同袁可立繼續熱情的交談了下去。
兩人仔細討論了整個刑部變革方案的內容,崇禎送袁可立出門時,突然對著他說道:“劉默承真的適合主持**法院的工作嗎?朕以為,擔任法官的人,欲望少一些比較合適。”
袁可立愣了愣,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對著皇帝回道:“劉默承勇于任事,值此刑部變革之際,正是要用他的擔當。”
崇禎微微頷首,對著袁可立笑著說道:“大司寇的金玉良,朕一定會好好考慮的,爭取這兩天便給大司寇一個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