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稅收會議,不過是一個討論稅收的會議,這種看起來只有麻煩沒有好處的商人代表,沒有那個官員會因此去冒丟掉自己頭上官帽的身份,去替縉紳造假。
因此230名商人代表中,作為縉紳代表的商人不足30名,其他商人到真是貨真價實的商人代表。
在各地縉紳正在為所謂的商人代表會議議論紛紛的時候,一份被稱為報紙的東西突然刊行天下了。
這份和邸報形式差不多,但是內容更為直白的大明時報出現時,各地的民眾并不在意。
特別是江南的士子,對于這份報紙上基本用白話寫的文章,他們基本不感興趣。而江南民眾大部分都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因此創刊詞也引不起他們的共鳴。
倒是報紙中提及的民間普及教育模式,讓一些江南士紳比較贊賞。在大明中樞還沒正式頒發義務教育令時,一些江南士紳已經紛紛要求,先行在浙江開展義務教育了。
而在大明的北方,陜西、寧夏今年雖然沒有受災,但是兩地之人還沒從連續的災害中恢復元氣,那里還會去關注一份所謂的報紙,除了一些有限的士紳看到了這份大明時報,但是也流傳不廣。
河南、山東、山西三地縉紳豪族勢力強大,又環繞京畿。他們對于原來的東廠、錦衣衛最為深惡痛絕。聽說這大明時報就是東廠改辦的之后,三地的官員干脆就沒有印發下縣,直接把京城送來的大明時報丟進了公文堆中。
而只有京城和北直隸地區,因為有崇禎的親自關注,并在北直隸各縣及京城地區,雇傭了大批的說書人作為讀報官,才算勉強打響了大明時報的名頭。
大明時報的幾篇文章經過柳敬亭的修改之后,在崇禎看來已經非常接近口語化了。雖然王承恩等人覺得,在柳敬亭的修改下,原本辭藻華麗的文章現在變成了鄉野村夫的鄙下之文,實在是太不成體統了。
但是有著朱由檢的堅持,大明時報還是按照崇禎的意思發布了出去。
這一天,批改了一個早上的奏章,用過午膳之后。朱由檢看著堆在書案上密密麻麻的奏折說道:“其他的奏折就以各部尚書及內閣的意見為準吧,朕就不再批閱了。今后錢糧方面在1萬兩之下的,由戶部尚書自己決定,不必再上奏了。但是每隔一個月,戶部要羅列一份收支表上來。”
王承恩頓時有些不情愿的說道:“陛下,這戶部天天叫著銀兩不足,想要陛下發內帑。如今陛下再不審核戶部用銀的事由,就怕有猾吏從中動手腳,讓陛下的銀子落入貪官污吏的口袋之中,這豈非大大的有違陛下的本意。”
朱由檢自然知道,這是王承恩的小心思犯了,人事權和財權就是內廷和外朝爭奪的重點。對這些司禮監的太監來說,哪怕是國庫中一兩銀子的去向,也應該通過內廷的批準,這樣才能保證內廷在朝政上的發權。
朱由檢同樣也明白,司禮監爭奪外朝的財權,不僅僅是為了內廷的利益,同樣也是在保護皇權獨尊的地位。
朱由檢不認為這種掣肘戶部事務,對現在的大明是什么好事,反倒是大大降低了戶部的行政效率,本身文官就不愿意去戶部任職,這里指的是戶部內的事務官,而不是戶部的行政文官。
大明的儒生讀完經義之后,還能讀些九章算術之類的雜書,可謂極少。讓一群連基本數學概念都沒有的書生,去管理大明帝國繁難復雜而又千頭萬緒的迷宮財政,這無疑是在自找麻煩。
因此大明戶部是六部中缺員最多的一部,這個部門中大部分事務,實質上都是吏胥在干。這些吏胥憑借著家族代代相傳的經驗,處理著大明最麻煩的財政問題。
雖然王承恩說要管住國庫內每一兩銀子的去向,但是朱由檢可不認為,這些司禮監太監能斗得過,這些傳承了數百年戶部賬目制作經驗的吏胥。
與其看著這些可憐的太監睜大了眼睛被戶部的吏胥玩弄,倒不如給這些吏胥一個**的機會。在一個沒有監管的戶部,再加上崇禎有意的放權,很快那些貪婪的吏胥就會顯露出來。也許每一名吏胥都能做平自己的賬目,但是當整個戶部的吏胥一起**的時候,那個巨大空缺一定是無法彌補的。
對朱由檢來說,財富從戶部轉移到吏胥家中,或是從吏胥家轉回戶部中,都不過是一個過程而已。一件**案也許就能把整個戶部的官員清理一遍,這個交易并不算吃虧。因此朱由檢還是堅決的否定了王承恩的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