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劉先生為他求情,朕可以不再追究這件事。但是官員職權混亂的局面,絕不能再這樣下去。朕不想再看到,朝中官員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毫不關心,只想拿著放大鏡觀察別人的缺點,以試圖彈劾一名朝廷大臣下臺,獲取震動天下的名望。
這種官員除了為自己邀取名利之外,朕看不出這種官員對大明,對大明的百姓究竟有何益處?他們讀圣賢書卻不知仁義為何物,天天喊著以百姓為重,卻從來沒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過。這種人就是**裸的偽君子。”
整個朝堂之上,除了崇禎的冰冷話語,剛剛氣勢洶洶的反對首輔的官員們,變的鴉雀無聲。一直以來,都是東林黨人以仁義的口號打壓政敵,拿與民爭利的名義牽制皇權。
但是第一次,在朝堂上東林黨人完全在道義上被壓制住了。一個皇帝動不動就拿百姓的利益來敲打官員,這種感覺實在是太違和了。
這讓這些東林黨人渾身不適,但又不能出否定。因為現在否定崇禎的說法,無疑是等于動搖了過去20多年,東林黨人在朝中立足的道德基礎。
但是看著崇禎借著大義的名義,不停的敲打他們這些東林黨人,甚至有些低階的剛入仕途的文官,還沒有被官場的黑暗和殘酷的黨爭所污染,被皇帝的論所激勵,傾向于對朝堂來一次較大的政治變革。
劉宗周等東林大臣正想著如何扭轉現在這個不利局面時,崇禎終于發出了自己的最強一擊。
“右副都御史,這整頓路的事,你理清了頭緒了嗎?”崇禎忽然向李夔龍發問道。
李夔龍馬上走出隊列說道:“回陛下,臣剛剛開始清理查證,科道官員們的過往上疏,尚未正式開始制定,清退科道官的辦法。”
“那么你現在可以加上二條,凡是過去一年內,沒有為百姓利益上過一疏的官,必須從科道中清除出去;凡是過去一年內,攻擊同僚的上疏超過為國家議事上疏的,加以警告,并給予一年的留職察看期,留職期間依舊不知悔改的,革職。”
崇禎話音未落,文震孟終于忍不住說道:“陛下待臣下何其苛刻,科道官位卑而權重,正是祖宗為制衡朝廷大臣而設。今日陛下對科道如此嚴厲,今后朝中權臣還有何人可制?”
“朝中會出現權臣,那就說明了官員權力和責任不明確,所以有人可以侵犯其他官員的權力,獨攬朝政罷了。調整官員的權力和職責,是內閣的責任。黃首輔可以挑選翰林院官員和內閣組成官制改革委員會,重新修訂內閣、六部九卿官員的職責權限。然后報朕審批。”
“陛下請三思,自九品中正制創建以來,歷經隋唐兩宋,這官員制度到了我皇明,已經改無可改。陛下有變革之心自然是好事,但是今日大明正是多事之秋,這貿然變動官制,恐怕未收其利,先承其弊。”韓爌意識到繼續讓崇禎發揮下去,他們今天好不容易在朝堂上取得的一點優勢,將會全部付諸流水。
黃立極此時終于從被群臣圍攻的困境下解脫了出來,崇禎借著文震孟的話題,直接提出了對官制進行調整,這完全出乎黃立極的預料。
按照黃立極的設想,應該先從朝臣們不太關注的,地方改革做起。先獲得地方官員對改革的支持,然后再挾持地方上的意見,對中樞進行調整。
通過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的變革步驟,最后完成整個大明的**。
但是現在,崇禎突然就在朝堂上發難了。他不顧及一切可以預先想到的朝臣阻礙,也不顧及天下士林是否會支持這個**,輕描淡寫的就把這個議題拋了出來。
不僅僅東林黨人對此措手不及,就是黃立極自己也被崇禎的天馬行空的想法給擊蒙了。
不過到了現在這個地步,和東林之間已經無法罷手的黃立極,也不得不站出來贊成崇禎的提議了。
崇禎可以替他擋住朝中論的攻擊,是因為他對崇禎在朝政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崇禎需要支持的時候他退縮了,那么崇禎對他的支持,也很快就會消失。
隨著黃立極站出來支持官制改革,他的門生故舊也紛紛站出來呼應了。一時之間倒是壓下了不少東林黨人的氣勢。
但是很快內閣中李國普站出來反對,又再度讓反官制改革的聲勢高漲了起來。
而朝堂上還沒有做出選擇的,是一些中立派官員和兩位內閣大學士。他們還在猶豫不決,不知道該站在那邊更為有利。
現在誰都不清楚官制改革到底是個什么章程,誰也不清楚這所謂的改革對自己是否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