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極想要的是維持現狀,所以朱由檢任何有意變革的試探,他都會堅決反對。因為這不僅關系他個人的身家性命,更重要的還會影響他的身后之名。
到了黃立極現在的地位,他所關心的也就兩件事,一個是維持大明的現狀,不要變得更壞;另一個就是保護他的政治聲譽,不能落得一個被人唾罵的下場。
而這兩件事的關鍵,就是不能讓東林黨重新在朝中執政。因為東林黨人上臺后,必然要改變現狀,再次掀起黨爭。作為和魏忠賢聯手的首輔黃立極,想要保住自己的政治聲望那就肯定是不可能了。
所以當崇禎同意召回東林黨人時,黃立極完全是坐立不安的。也正因為如此,當崇禎出格的想要私下見他的時候,黃立極也默默的跟從了太監而來了。
他希望能和崇禎好好談一談,如果不能阻止東林復起的勢頭,他寧愿早點致仕,免得被東林黨清算,最后被打壓成所謂的閹黨成員。
然而作為后來者,崇禎雖然對這個年代具體事務不是很了解,但是對于明末處于小冰河期這個事還是知道的。黃立極想要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在崇禎時代完全是不可能的。
天啟七年還算是正常年份,但是此后17年就開始天災不斷,從旱災、水災、蝗災,可謂是交替輪換,受災地方更是遍及全國。當最后因為天災被餓死,因為戰亂被殺死,這些沒人掩埋的尸體堆積的太多,導致發生了席卷北中國的大瘟疫。大明終于被后金、農民起義軍、天災還要瘟疫聯合擊垮了。
對朱由檢來說,最痛苦的就是,他知道大明末年的歷史,但是他要說服的卻是一個信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文臣。朱由檢如果實話實說,估計這位首輔大人第一反應就是聯絡官員,把他這位得了失心瘋的皇帝給看管起來治病。
對于大明文官來說,他們是不會讓一位看起來神智不清的皇帝接觸任何政事的,就算是和閹黨斗的不可開交的東林黨人也會默認這種處置的方式。
因此朱由檢知道黃立極在談論大明的未來時,很多事都不會實現,而黃立極所不能預料的連年天災卻會頻頻發生。但是他是大明的皇帝而不是一個神棍,因此他不能拿尚未發生的事當做預,來警告黃立極的政治考慮。
對于黃立極這些文官的心理,朱由檢其實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就好比是住在山坡邊上的住戶,政府通知他們趕緊離開自己的房子,因為馬上會有泥石流下來。
但是這些住戶認為天氣很晴朗,怎么可能會有泥石流,死活躲在家里不走。對于黃立極們來說,大明要亡于后金,就和大晴天聽到泥石流一樣不可信。
朱由檢只得試著去說服這位大明的首輔,他沉默了許久之后,才對著黃立極回道:“黃先生這是看吾年幼,所以不愿告訴吾,大明現在的真實情況嗎?”
“陛下這是從何說起,老臣剛剛所均是事實,絕無半點虛詞。”黃立極頓時驚嚇的為自己辯解道。雖然他是隱瞞了不少事,比如下層平民破產,天下的流民在不斷的增加。
但是在黃立極看來,這些流民不過是因為年景不好,出來逃荒。只要風調雨順一兩年,這些情況都會好轉的。他沒必要夸大其詞,反而讓崇禎感覺大明危在旦夕,非要改革不可。
黃立極正在為自己極力辯解時,朱由檢擺著手打斷了他的辯解,然后很平靜的說道:“如果這是首輔眼中的大明,那么吾不得不說,首輔你對大明現在的狀況了解的不夠。”
朱由檢一邊思索著,一邊組織語說道:“首輔請先聽吾說完,吾在信王府的時候,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名曰:人口論…”
朱由檢從京城郊區的一戶人家說起,這戶人家在當年成祖修建北京城時,被官府征發而來。初代只是夫婦兩人,但是三十年后就變成了一個10人的大家庭,60年后就成了一個20多人的小家族,到了今天已經是連綿數個村落,上千人的大家族。
從一戶人家可知,大明承平200余年,人口增殖近百倍。但是洪武二十六年,戶部清理天下田畝,共計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地。到了萬歷三十年清丈天下田畝,共計一千一百六十一萬八千九百四十八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