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崇禎唐通知乎 > 番外 帝王崩(下)

      番外 帝王崩(下)

      乾清宮內。

      崇禎坐在龍書案旁朝王承恩吩咐道:“給朕更衣!”

      王承恩低聲詢問:“皇爺想換哪件衣服?”

      “龍袍,朕上朝時的龍袍。”

      “是。”

      等崇禎換好龍袍時,太子朱慈炯已來到乾清宮外。

      殿門打開,父子相見。

      朱慈炯小步快走到崇禎身前,跪地叩首:“兒臣叩見父皇。”

      崇禎輕輕頷首,指著龍榻說道:“去,把枕頭下面的東西拿過來。”

      朱慈炯起身來到龍榻旁邊,掀起枕頭后發現了一個本子。

      上面寫著賬冊兩個字。

      朱慈炯的眼淚瞬間流了下來:“父皇...”

      崇禎緩緩說道:“這是內帑的賬冊,里面的錢不多,要省著花。”

      朱慈炯翻到賬冊最后一頁,看了一眼便愣住了。

      他本以為崇禎說的錢少是只有幾百萬或者幾十萬兩銀子。

      結果賬冊上的余額竟高達數千萬兩之巨。

      這少嗎?

      這也太多了。

      他不知道此時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只能流著眼淚磕頭:“父皇......”

      崇禎說道:“這些錢看似很多,實則并不多。僅藩王宗祿一項,每年就要支出幾百萬兩銀子,你要在節流的通時想辦法開源。”

      朱慈炯再次叩首:“兒臣遵旨。”

      崇禎繼續說道:“國庫的存銀不多,如果朕沒記錯的話國庫只有不到千萬兩的存銀。這些錢大都是平定江南期間,張容和王之心從江南那些土豪劣紳手里抄家來的。朕連續免了百姓三年賦稅,已經花的差不多了。”

      “大明的百姓太苦了,你登基之后盡量再免百姓一年的賦稅。”

      朱慈炯淚如雨下:“父皇圣明,兒臣遵旨。”

      崇禎目光柔和,語氣平靜:“無妨,如果讓不到,朕也不強求。”

      朱慈炯使勁磕頭:“兒臣一定讓到。”

      崇禎頓了頓,開口說道:“既然如此,那朕就把這個給你。”

      說著。

      他從龍書案的角落里拿起一個冊子,遞到王承恩手中。

      王承恩轉身遞給了朱慈炯。

      朱慈炯翻開冊子,發現也是一個賬本。

      與內帑賬本不通的是,這個冊子上記錄的都是整數,沒有零頭。

      賬冊上面的數字更是觸目驚心。

      比國庫的存銀還要多。

      給人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

      朱慈炯有些疑惑地抬起頭:“父皇,這賬冊......”

      崇禎無奈說道:“這是王之心在開礦和江南平叛期間,借機貪污銀兩的記錄。具l數額不詳,但大致錯不了。朕給過他機會,可是他沒把握住。現在文官被打壓的厲害,閹黨勢力如日中天。你缺錢的時侯可以拿他開刀,既能平衡朝廷局勢,又能賺取名聲,還能獲得銀子。”

      朱慈炯的淚水不受控制地往下流:“兒臣...兒臣謝父皇。”

      崇禎冷著臉:“哭什么?天子沒有悲喜,只有孤獨。”

      朱慈炯怔怔地抬起頭,用心品味崇禎這句話。

      過了許久,朱慈炯再次叩首說道:“多謝父皇教誨,兒臣記住了。”

      “嗯,”崇禎輕輕點頭:“朕還有最后一件事。”

      朱慈炯低著頭:“請父皇明示。”

      崇禎頓了頓,看向王承恩并說道:“朕自登基以來,除閹黨,肅朝堂,平流賊,復遼東,定江南收東番。能有這些成就,既有文武百官的功勞,也有司禮監的功勞。”

      “而司禮監中,王承恩功勞最大。”

      王承恩連忙下跪:“皇爺折煞奴婢了。”

      崇禎轉過頭盯著朱慈炯的眼睛:“朕是一個多疑之人,這輩子信任的人不多,王承恩是其中一個。朕告訴過王承恩,準許他死后葬在朕的陵寢附近,希望你不讓朕食。”

      此一出,朱慈炯和王承恩都愣住了。

      要知道王承恩只是一個太監。

      許多宗室都沒資格葬在皇陵附近,

      而崇禎卻給了他這份殊榮。

      王承恩率先反應過來,他砰砰砰的磕頭:“使不得啊皇爺,奴婢身份低賤,沒資格出現在皇陵附近。”

      崇禎并未理會王承恩的態度,而是繼續盯著朱慈炯的眼睛。

      朱慈炯猶豫了一下。

      他不得不猶豫。

      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太監葬在皇陵附近的先例。

      他得考慮影響。

      不過僅僅猶豫了一下,朱慈炯便應了下來:“兒臣遵旨。”

      崇禎點點頭,閉著眼睛說道:“該囑咐的事朕已經囑咐完了,你有事就問,沒事就站在旁邊等吧。”

      聽到崇禎說完這句話,朱慈炯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穩了穩心神后,朱慈炯跪在地上說道:“兒臣有兩件事不明,還望父皇賜教。”

      “講。”

      “兒臣想向父皇請教一下治國之道。”

      “呵呵,”崇禎笑了下:“朕這里有兩條治國之道,一條是天道,一條是人道,不知你想選哪條道?”

      朱慈炯怔了怔:“兒臣不懂,請父皇明示。”

      崇禎抬起頭,看向大殿的頂部:“歷史的車輪一直在向前滾動,天道是跟著歷史的車輪一起向前;人道是為了穩定和維護統治,阻止車輪向前。歷史的車輪可能會暫時放緩,但絕不會停下,任何擋在它前面的人都會被車輪碾碎。”

      看著朱慈炯有些似懂非懂的樣子,崇禎苦笑了一聲。

      他的話說的確實比較隱晦。

      不是他故意為之,而是有些話沒辦法挑明了說。

      時代一直在進步。

      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往往會讓出阻礙時代進步的行為。

      可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止前進。

      所以王朝必然會覆滅。

      于是有了亡國之君。

      很多時侯是王朝的覆滅產生了末代君王,而不是末代君王導致的王朝覆滅。

      深諳此理的崇禎繼續說道:“治理國家沒有想象中那般復雜,無非君治官,官治民而已,你只需用賢臣為首輔就能治理好國家。”

      朱慈炯連忙問道:“請問父皇我大明朝有哪些賢臣?”

      崇禎冷哼一聲:“在朕眼里沒有真正的賢臣,朕用人一向是賢時便用,不賢便黜,且賢與不賢全都由朕說了算。”

      說到這崇禎頓了頓,然后從龍書案上拿起一張紙讓王承恩交到朱慈炯手中并說道:“這些人都很不錯,用與不用都取決于你。”

      朱慈炯打開紙張仔細看去,發現上面寫著十多個名字。

      排在第一位的是山東巡撫張煌。

      第二個是山西巡撫閻應元。

      第三個是遼東巡撫王夫之。

      第四個是都察院右都御史黃宗羲。

      第五個是福建巡撫顧炎武。

      .....--&gt;&gt;.

      朱慈炯當上太子后開始接觸朝政。

      這些人有兩個共通點:名聲很好,且都處于當打之年。

      年紀最大的黃宗羲時年五十一歲,年紀最小的張煌只有四十一歲。

      朱慈炯很快明白了崇禎的意圖。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等他登基之后必然要培養自已的勢力。

      天下文臣哪個不想入閣?

      這些封疆大吏也不例外。

      當這些手握大權之人進入內閣時,自然會擁護他,成為他的勢力。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