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二龍借著跟黃志國吃午飯的時候,跟黃志國建議,可以把現在的生產小作坊再擴大一些,多招點工人。
“這會不會太激進了?”黃志國問。
“叔,相信我,你也看見了,在外地,自行車的需求量有多大。”
“而我們渝城,因為地形的原因,沒辦法發展自行車。”
“可大家還是需要出行,平時還是需要帶點貨什么的。就靠那些公交電車,完全滿足不了大家的出行。”
“但現在的摩托車,就非常適合我們這邊的需要,馬力足,爬山涉水都沒問題,以后銷量會更大,供不應求。”
“你完全可以利用這一優勢,擴大經營,現在先接廠子里的各種配套零件生產。這生產的各種零件多了,你也可以自己組裝。”
徐二龍誠心誠意的跟黃志國建議著。
他相信,黃志國這方面是專業的,也懂得這方面的技術。
只不過,更需要旁邊有一種超長遠的眼光,替他指點一下前路。
畢竟,這摩幫可以風光十幾二十年,抓住這個風口,可以起飛。
“如果是因為資金方面的問題,可以找銀行貸款,別怕有貸款壓力,這是借雞生蛋的行為,先借別人的雞,來把蛋生了。這樣可以提前吃上雞蛋。而不用自己慢慢養雞。”徐二龍給黃志國打著比方。
“這道理我懂。”黃志國點頭。
“你想想,這改革開放后,大家的生活慢慢好起來,大家會慢慢從自行車,轉變過來買摩托車。不說別的,至少以后保有量,會達幾千萬輛,你想想,這么大的一個市場在這兒擺著,你還怕摩配廠開大了?”徐二龍跟黃志國舉著例。
黃志國被徐二龍說得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