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揚的音樂鈴聲響了起來,凌兮站在講臺上,教室里爭論的聲音越來越小了。
凌兮緩緩開口:“同學們,你們知道民間文學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嗎?”
講臺下議論紛紛。
凌兮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大字:“變異性。”
“民間文學有四大特點:口頭性,群體性,傳承性和變異性。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變異性。知道這是為什么嘛?”
講臺下再次議論了起來。
凌兮等著他們議論,等聲音逐漸減小了,凌兮才又開口:“中國有成語叫做以訛傳訛,空穴來風。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春秋時期的故事《穿井得一人》,就是這種以訛傳訛的故事。”
“這個故事出自《呂氏春秋》,相傳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有一個人專門負責打水。后來家里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在家里打一口水井。這個時候丁氏族人就對鄉親說他們家因為打了水井讓一個人有了空閑得到了一個勞動力。結果這件事被人口口相傳,變成了丁家人挖水井的時候挖到了一個大活人。而且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還傳到了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好奇,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人也很無奈的回答,他們只是說得到了一個空閑的勞動力,并不是打井挖到了一個活人。”
“所以,同學們,謠止于智者,我們的祖先從春秋時代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如果以訛傳訛,道聽途說來的話也都要信以為真的話,那我們的文化真的要倒退到春秋時期了。”
“再說我們的民間文學,正是這樣口口相傳的一種文學形式,相傳的時候每經過一個人都會帶上自己的主觀思想,慢慢的就變異了。這就是民間文學的變異性。”
“希望同學們都能夠成為智者,能夠明白是非,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被那些流蜚語所迷惑,要看清楚事情的本質和真相。”
凌兮說完,臺下響起了一陣掌聲。
一名男生有些激動的站了起來:“凌老師,我為我之前對您的誤解向您道歉。我們確實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我這就在貼吧下面寫出自己的觀點,我希望我也是那個讓謠止步的智者。”
……
聽著臺下一聲高過一聲的支持的聲音,凌兮的心里暖和極了。
下課后,凌兮再次被學生們圍了起來。
“凌老師,我是咱們學校的記者易然,我想要給您寫一篇澄清文章,您什么時候有時間,我想給您做一次專訪。”
凌兮笑了笑,現在她不用急著去接孩子,不用買菜做飯,不用擔心洛莊園哪個角落沒有打掃干凈,倒是有了大把的時間。
“現在就有時間,你想問什么?”
易然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您能不能說明一下,和您合照的那幾個人和您都是什么關系呀?”
凌兮想了想:“周律師是我在學校偶然遇到的,他是我的代理律師,在幫我處理一個案子。”
“李主任你們就都知道了,咱們的中文系的系主任,我們在辦公室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是聚在一起喝茶的,不知道誰拍的照片的時候故意擦掉了其他人。”
“至于那個周總,他就是為咱們學校捐獻兩千萬圖書的那個富商,我是負責接洽工作的,所以才會有接觸。”
“至于貼吧上所謂的風流韻事,那就真的是子虛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