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實行麥稻輪作,百姓們窮歸窮,勤勞當屬第一,在種地這件事上從不含糊。
其實在云苓看來,大周的自然條件雖比不得南唐,但也并不差。
主要原因還是被早些年的戰亂和貧窮給拖了后腿,以及受限于耕種技術和糧種質量。
云苓仔細翻看了好幾遍往年報表,發現簡單換算一下的話,大周糧食最盛產的州縣中,也不過一畝地年產三百來斤的水稻,小麥則是兩百斤左右,而且這已經是豐收年了。
萬一遇上點天災,產量動輒砍半,個別地方顆粒無收也是有可能的。
要知道,后世的糧食產量可是動輒畝產量上千斤的。
云苓第一次切身地被這么大的差距所震撼,擰著眉頭好一會兒沒說話。
旁邊的蕭壁城已經在算需要從南唐購入多少糧食補倉了,他一邊算一邊嘆氣連連。
“目前除了南唐之外,我們別無選擇,這筆錢是非花出去不可了。”
他不是舍不得花錢喂飽子民的肚子,而是一想到這些銀子在流入南唐以后,很有可能成為淮湘王在那里招兵買馬的資本,就有種割肉養虎的郁悶感。
云苓深思了許久,半晌后才道:“靠天吃飯向來不容易,怕只怕饑荒來了,有錢都沒處花。現在南唐只是宰我們一筆錢,哪天等他們那邊也遇上天災,大周就是想被宰都沒機會。”
“這種事情還是要從根本上想辦法,如果百姓們連吃都吃不飽了,哪里還有閑工夫上學讀書。”
人是鐵飯是鋼,填飽肚子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
如果饑荒真的長期持續下去,她在教育和工業方面的改革推進,都會嚴重滯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