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核心地帶的,也是他們兩個。
七月份,一年一度的雨季到來。
吸取之前的教訓,厲元朗特別重視防災工作,類似君流河的管涌事件,絕不允許再度發生。
為此,厲元朗接連召開兩次全省雨季預防會議。
在會上,他一再強調,各地市要嚴格遵守省政府抗洪防災小組的要求,各地領導要親臨一線檢查,發現問題就地解決。
哪個地方在雨季發生洪災,就要追究主要領導的責任。
這可不是一句空話,畢竟有古臺市鄭秉權的前車之簽。
說處理就處理,誰也不會拿自己的烏紗帽不當回事兒。
今年的洛遷省,雨季來的比往年要早幾天。
大雨磅礴之際,厲元朗一直坐在省放在小組指揮部,不時觀察全省各地情況。
好在各部門對此非常重視,一旦發現有險情的地方,立即啟動緊急預案,調動力量快速補救。
十幾天的連綿陰雨,并未出現任何險情。
而厲元朗,這些天始終繃緊神經,時刻關注。
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覺。
等雨季過后,整個人瘦了將近五斤。
連白晴看到他的模樣,十分心疼的埋怨他,要注意身體。
別人沒事,再把他弄垮了。
好不容易過了雨季,厲元朗的辦公室來了一位老朋友。
不是別人,正是原省委副書記、漢林市委書記劉信安。
一見面,厲元朗都不敢認了。
劉信安胡子拉碴,又黑又瘦。
厲元朗親自給他倒了一杯水,端到劉信安面前,問道:“信安,你這一段時間干什么去了,怎么曬成這樣?”
劉信安微微欠身,雙手接過茶杯,坐下后感嘆說:“不瞞省長您,我一直在全省各地的農村開展調查。”
“噢?”厲元朗眼睛一亮,回憶起自己當初的叮囑。
雖然劉信安已經調到其他部門,可厲元朗曾經提醒過,要劉信安多下去轉一轉,尤其農業方面,掌握第一手資料,能夠為省里建獻策,起到扭轉農民生活的問題。
劉信安沒有辜負厲元朗,利用一個夏天,走了十幾個地方。
和農民同吃同住,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以及困難。
寫了一本多達五萬字的調查報告。
這次來見厲元朗,他親手將報告遞給厲元朗,請他指導提出意見。
這份報告,厲元朗相當重視。
用業余時間,他接連看了兩晚。
看得出,劉信安真是下足功夫。
他的報告內容詳盡,深刻剖析農村現狀,面臨的各種問題,提出自己見解。
除了列舉各項數據之外,將發現的主要問題,列舉出五點:
第一個,思想意識和工作力度不到位。
基層干部,尤其村級干部,創業精神差,安于現狀,小農思想嚴重。
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做表面文章,政績文章的意識根深蒂固。
第二個,產業項目少,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許多地方仍舊停留于只種地,不愿意發展畜牧業、種植業等項目。即便按照上級要求,做了一些副業,可做大做強意識不夠,用于發展產業的投資比重很小。
第三個,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
經營分散,技術推廣滯后,資金投入跟不上,從而導致產量低、質量差,造成廣種薄收的現象十分普遍。
第四個,山產品加工水平低下。
由于洛遷省山區比較多,不少地方建立山產品加工企業。
可這些企業加工技術原始,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值效益不高。
第五個,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
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和銷售隊伍,沒有利用當下網絡平臺,不會尋找商機,造成產品搶購搶銷或者滯銷的混亂局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尚未形成品牌效應。
并針對以上五點,劉信安逐條提出建議。
看完報告,厲元朗深有感觸。
一個念頭,不由得冒了出來。a